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16
00:00 / 07: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被封神演义抹黑的商纣王有多冤: 被误解千年的“商纣王”:历史的放大镜下,藏着多少被掩盖的真相? 提起商纣王,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封神演义》中那个沉溺酒色、炮烙忠臣、剖比干之心的暴君形象。这个标签被贴了千年,仿佛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印证“亡国之君”的所有负面特质。但当我们拨开文学演绎的迷雾,用历史的放大镜审视这位商朝最后一任君主时,会发现真相远比传说复杂——他或许不是完美的君主,却绝非纯粹的“恶魔”。 商纣王,本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算多,但零星的碎片却勾勒出一个与演义截然不同的轮廓。他并非天生昏庸,相反,史料记载中的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个头脑灵活、武力超群的君主。继位之初,他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雄心,面对商朝末年内部贵族割据、外部方国叛乱的困局,他选择用强硬的手段破局:对内,他削弱了长期把持朝政的贵族势力,提拔出身低微却有才能的人,试图打破“世卿世禄”的固化体系;对外,他率领商军征伐东夷,将商朝的疆域从黄河流域拓展到江淮地区,为后来华夏文明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可为何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最终会落得“暴君”的千古骂名?这背后,藏着历史书写的“潜规则”——胜利者往往拥有话语权。商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周朝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必然要极力抹黑帝辛。他们将商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帝辛的“暴虐”,却刻意忽略了周部落长期积蓄力量、趁商军主力在东线作战时偷袭朝歌的事实。正如《尚书》中记载的周人对帝辛的指控,多是“酗酒”“信有命在天”等模糊的罪名,而“炮烙”“剖心”等具体暴行,更多是后世文人在演义中不断添油加醋的结果。 更值得深思的是,帝辛的“改革”,恰恰是他悲剧的根源。他打破贵族垄断、重用平民的举措,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导致内部矛盾激化;而长期的对外征伐,虽然扩大了疆域,却也耗尽了商朝的国力,让百姓不堪重负。当周人举兵时,商朝的贵族们或冷眼旁观,或暗中勾结,最终让这位试图力挽狂澜的君主,成了孤家寡人。从这个角度看,帝辛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王朝在制度转型期无力突破困局的必然。 千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将亡国之君简单归为“暴君”,将开国之君捧为“圣主”。但帝辛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每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既受个人性格的影响,更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