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
00:00 / 06: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30
诗芸诵4月前
《题西林壁》宋苏轼古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在江西庐山西麓。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人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也是一首歌咏庐山的名篇。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作品鉴赏: 庐山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东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北枕滔滔长江,因此山中湿度大、云雾多。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就是同一天站在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所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来形容庐山景色一点都不夸张。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谥号“文忠”。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文学开宗立派,艺术独树一帜,政绩泽被后世,人格光耀千秋。他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将苦难淬炼成永恒的诗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马一赛5月前
古诗《题西林壁》(苏轼)赏析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庐山为喻,通过观山悟道的哲思,揭示了认识论中“视角局限”与“整体认知”的深刻关系。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庐山是一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它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庐山景色的奇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在描绘了庐山的各种形态之后,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答案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哲理: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角度以及主观因素的限制,从而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跳出局部,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和真相。这一哲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认识问题、评价他人、看待历史等。 此诗被誉为“宋诗理趣巅峰之作”,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称其“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清人纪昀赞曰“此是禅偈而不觉,所谓羚羊挂角也”。 《题西林壁》以二十八字构建了一座思想的庐山,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对人类认知困境的深邃洞察。苏轼以诗人的敏锐与哲人的通达,将山水化为镜鉴,映照出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真面目”或许不在于看清世界,而在于认清自身认知的局限,并在这种谦卑中走向精神的自由。#古诗词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