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近乎悲悯的视角,描摹秋深时节大地的萧瑟,却在萧瑟中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让 “秋” 不再是单纯的季节符号,而是承载情感的生命体。 (一)场景:以 “残酷” 写秋深,藏不住的生命关怀 诗歌开篇便铺展秋深的残酷底色:“一地的秋埃,大地一片昏黄 / 狂风拼命的去埋葬,一个一个幼小的灵魂”。“秋埃”“昏黄” 勾勒出天地的萧瑟,而 “狂风”“埋葬”“幼小的灵魂”,则将自然现象赋予强烈的情感色彩 —— 风不再是无形的气流,而是冷酷的 “刽子手”,那些凋零的草木、弱小的生灵,都成了 “被埋葬” 的对象,字里行间满是对弱小生命的心疼。 接着,诗人聚焦具体物象,让秋的 “残酷” 更显真切:“已经落尽叶片的枝丫 / 仿佛是老妇人伸手呼救的挣扎”,用 “老妇人呼救” 比喻枯枝,赋予无生命的枝丫以生命的脆弱与绝望;“草窠里惊悸的脆弱生命 / 颤抖着躲避死亡的追逐与惩罚”,则直接刻画生灵的恐惧,“惊悸”“颤抖”“躲避”,每一个词都像一把轻锤,敲在读者心上,让我们感受到秋深时节生命的艰难。 (二)情感:以 “共情” 写大地,道不尽的深沉悲恸 诗歌的情感高潮,在于将 “大地” 塑造成 “伟大的母亲”,赋予其人类的共情能力。“炊烟,在黑暗的屋顶无魂的飘来飘去 / 它在寻找着什么?/ 是曾经的绿荫层层,还是枝繁叶茂的青春年华!” 炊烟的 “无魂” 与 “寻找”,实则是大地对过往生机的怀念 —— 曾经的 “绿荫”“青春年华”,与如今的 “昏黄”“枯槁” 形成鲜明对比,暗藏着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而 “秋雨一点一滴的敲打在大地浑厚的胸膛上 / 大地无声。。。。?/ 不,他早已呜咽” 的转折,更是将大地的情感彻底释放。“无声” 是表面的隐忍,“呜咽” 才是内心的悲恸;“在密密麻麻的干枯,清瘦的躯体间匍匐的攀爬”,则把大地的 “呜咽” 具象化 —— 它不是激烈的哭泣,而是贴着枯槁生命的、沉重的共情。最后,“就象一个伟大的母亲,看着儿子的死亡,灵魂的消散 / 只不过这悲痛太长,太深。。/ 以至于她那慈祥温润的眼光,也变的如此空洞,如此绝望!” #原创诗歌 #现代诗歌 #诗歌 #现代诗 #诗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