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7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青青子衿:一袭青衫里的千年相思 《诗经·郑风·子衿》中,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清泉自远古流淌而来,将深沉思念化作了永恒的诗意。诗中那位立于城阙的女子,她的凝望与低语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在今日依然能拨动我们心弦。让我们一同走入这诗中的世界,感受那份被时光封存却未曾褪色的相思之情。 诗篇开篇即以“青青子衿”与“青青子佩”起兴,色彩鲜明的意象在瞬间点亮了画面。“青青”,这清雅的色彩,既指向学子所着青领的衣衫,又象征着青春和生命的美好。那青青的衣襟和佩玉,不再仅仅是衣饰,它们成为了所思之人气质与风度的化身。女子目光所及之处,是恋人的青衿在记忆里如烟般浮动;她心思所系之处,是那青青玉佩随恋人行动而温润生辉。这两处细节宛如特写镜头,精准捕捉了思念对象最富象征性的特征,让无形的思念有了可触可感的寄托——“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表面嗔怪下,深藏的是无法抑制的渴盼,是矜持中透出的浓烈深情。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将女子焦灼的等待化为动态场景。她在城楼高处徘徊、踱步,目光不断投向远方。城阙这一空间意象意义丰富:它是登高望远的所在,是分隔内外的界限,亦是公众可见的场所。女子在此焦灼徘徊,暗示其思念之情已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空间上的登高远望,正映照着她内心情感的攀升与激荡。 结尾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心理时间扭曲物理时间的巧妙手法,将情感的浓度推至顶峰。一日光阴竟如三月般漫长难熬,这种夸张变形,精准表达了思念的煎熬程度。这一比喻以其朴素与真切,成为后世表达刻骨相思的经典范式,其生命力穿越千年而不衰。 关于此诗创作背景,汉代经学家的“刺学校废”之说,显然为附会政治道德;朱熹所谓“淫奔之诗”,更带着后世道学家的偏见。若回归诗歌本身,从“子衿”“子佩”等意象推测,诗中男女双方很可能属于有文化修养的阶层。结合郑国地处中原、商业相对发达、民风较为开放的历史背景,这应是一首源自贵族青年男女真挚恋情的作品,表达的是爱恋中焦灼的相思与等待。 《子衿》所营造的意境,宛如一幅浸染着思念的淡彩水墨:城阙之上,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目光穿透青青的意象,投向渺茫的远方。其情感表达的精妙之处,在于以“矜持”包裹着“炽热”——女子表面埋怨对方的“不嗣音”、“不来”,实则是自己思念的深沉告白。这种含蓄蕴藉的东方抒情,在内心汹涌情感与外在克制表达之间,形成了强大张力。 #诗词 #诗经 #子衿 #国学文化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