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徐伟忠1周前
从“无籽果实”到“提前成熟” 你是否好奇无籽西瓜、无籽柑橘的由来?其实,部分无籽果实的培育,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精准调控。这并非“违背自然”,而是通过补充作物自身激素不足,弥补授粉不良等问题,提升果实品质与商品性。 作物果实的发育全程受激素调控:幼果期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膨大期依赖赤霉素加速生长,成熟期则是乙烯起主导作用。若授粉不良,果实易畸形、脱落,此时外源调节剂可“补位”。例如,有籽西瓜品种用1%的萘乙酸涂抹雌花,可培育出无籽西瓜;柑橘盛花期喷施50-100PPM的赤霉素,既能减少果核,还能保花保果,这一技术从上世纪沿用至今;猕猴桃开花后10天、30天各喷一次30PPM萘乙酸与100PPM赤霉素的混合液,也能显著减少种子数量,提升口感。 除了无籽化,调节剂还能调控果实成熟节奏。番茄为便于远距离运输,通常在青熟期采收,运抵目的地后用1000-4000PPM的乙烯利喷施,在22-25℃环境下2天即可转红;若想提前上市,在番茄萼片涂抹乙烯利,可让果实提前6-8天成熟,且不影响品质。西瓜、辣椒等作物也可通过乙烯利催熟,灵活匹配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无籽化调控需精准把握时机:若想让葡萄无籽,需在授粉前喷施5-20PPM赤霉素;授粉后高浓度处理,也能让胚胎自然败育,实现“少籽”效果。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果实商品性,还为育种提供了便利——例如胡萝卜、白菜等两年生蔬菜,自然状态下需经低温“春化”才会抽苔开花,而喷施50-500PPM赤霉素可跳过低温环节#徐伟忠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