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篇 一、 出处:龙树心髓,中观明灯 此句出自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菩萨的划时代巨著——《中论》(《中观论》)。更具体地说,它是书中著名的“三是偈”(或称“三谛偈”)的核心浓缩。原偈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句话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观思想的王冠上,是理解大乘般若空性智慧与中道实相的关键钥匙。 二、 义理:空·假·中——缘起实相的三面一体 这句话精妙绝伦地揭示了一切现象(“众生因缘法”)的本质,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层面: 1. “我说即是空” (空谛 ): 核心: 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依赖种种条件而存在。正因为其存在完全依赖于他者,本身并无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自体)。 比喻:如云聚而成形,依赖水汽、温度、气流,并无“云”的固定实体;如波浪依赖海水与风,并无“波浪”的独立自性。 义理;此“空”非顽空、断灭空,而是缘起性空**,破除我们对事物有实在、永恒、独立本体的执着(我执、法执)。这是对实相最深刻的洞察。 2. “亦名为假名” (假谛 / 俗谛 ) 核心; 虽然事物本质是空,无自性,但在缘起和合的当下,它们并非不存在,而是以相对的、暂时的、依赖条件的形态显现。为了认知和交流,我们赋予它们概念和名称(假名安立)。 比喻; 云虽无实体,但此刻我们看到它、称之为“云”;波浪虽无独立自性,但此刻它拍打着海岸,我们称之为“波浪”。镜中花、水中月,虽非实有,但影像宛然。 义理: 此“假”非虚假不实(不是不存在),而是缘起如幻的有。它承认现象在世俗层面的相对存在与作用,避免堕入虚无断见。这是对世间现象功能的承认。 3. “亦是中道义” (中谛 - Madhyamā-pratipad): 核心:“空”与“假”并非割裂对立的两极。“空”是“假”的本质,“假”是“空”的显现。不偏执于绝对的“实有”(常见),也不偏执于绝对的“虚无”(断见),超越两边,圆融无碍地把握缘起现象“即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实相,即是中道。 义理: 这是最高的真理(胜义谛)。它揭示了真空妙有的不可思议境界:正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万有;正因为缘起万有,才证明其性本空。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实相。 三、 现实修行指导:在生活中体悟中道 此偈不仅是深邃的哲理,更是照亮修行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83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7
00:00 / 27: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2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2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2
00:00 / 05: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1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