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伪狂犬感染人20余例,注意防护,可查可控! 1.首例病毒分离证据 首例发现:2018年,中国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艾静文医生、翁珊珊医生在张文宏教授指导下)首次确诊并治愈人类PRV感染病例。患者为江西养猪场工人,因猪圈污水溅入双眼后发病,通过玻璃体液二代测序(NGS)检出PRV序列,并经Sanger测序和抗体检测确认。 病毒分离证据: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团队从4名急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人源PRV毒株(hSD-1/2019),证实PRV可跨物种感染人类,毒株与猪群变异株高度同源。 2.病例特征与临床数据 -人群特征:20例确诊患者中,95%(19/20)有生猪接触史(屠宰、养殖等),40%(8/20)存在皮肤或黏膜暴露。 -潜伏期与病程:中位潜伏期7天,从发热到神经系统症状仅需1-5天。 -临床表现:以脑炎(95%)和眼内炎(60%)为主,常见高热、癫痫、意识障碍,MRI显示岛叶、颞叶等边缘系统受累。 -预后:90%患者遗留严重后遗症(如失明、植物人状态),病死率20%。 3.流行病学趋势(2019-2024年) -猪场感染率:全国48.48%猪场检出PRV野毒,浙江、内蒙古、山西阳性率最高(76%、66%、66%)。 -样本阳性率:总体17.32%,2024年出现反弹(11.98%),推测与疫苗使用减少相关。 -种猪与肥猪感染:2024年种猪阳性率反弹至12.81%,肥猪阳性率升至9.4%,15-24周龄猪感染风险最高。 4.诊断与治疗突破 -确诊方法:脑脊液/眼内液二代测序(NGS)是主要依据,房水检测灵敏度更高。 -成功案例:华山感染团队2018年治愈首例PRV感染患者,通过玻璃体液NGS和抗体检测确认跨物种传播。 防控建议 -生猪养殖、屠宰从业人员需加强防护(避免伤口暴露)。 -优化猪群疫苗接种策略,减少野毒传播风险。 -临床医生对疑似病例应结合接触史、影像学及NGS检测早期诊断。 警示与意义 PRV跨物种传播再次警示人类与动物间无绝对物种隔离,需警惕病毒变异与新发传染病风险。研究为PRV防控提供了病原学证据,并强调加强职业防护与动物疫苗管理的必要性。#PRV#伪狂犬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3月10日,张文宏医生在全国两会接受采访时说了好像与传染病无关的话题:让大家做好慢病管理。讲的通俗点就是体重管理。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那么简单。体重管理、慢病管理第一重要的就是营养平衡。 早在2018年3月17日,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石汉平教授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肠道大会”时演讲中就曾提到:营养是治疗,它不是支持,更不是辅助,是慢性病的最终解决方案。在第九届全国肿瘤营养学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应还营养为一线治疗! 这是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营养是治疗慢性病的最终解决方案。加拿大也提出,营养是一线治疗。 去年1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宣布:临床营养学(第一版)纳入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营养终于进入医学教育领域,成为本科生必修课。这本教材将于2025年春季起在全国高等医学学院启用。书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理念——营养为一线治疗。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营养学将不再只是辅助学科,而是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变化,无疑将深刻影响医学教育的走向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念。唐朝时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说明了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正是由于食物可当作药物,药物也可是食物,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一味食物当作一个名方来看待。比如名方“甘露饮”成了梨汁的代名词,用来止咳咽喉痛等。 我们不能期待5年后毕业的医学生来帮助我们解决已经发生的慢性病。疫情期间的一句口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些外界的苦难充满混乱、随机,给生命造成极大的风险和压力,比如地震、瘟疫可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甚至用理性、逻辑、辩证都无法了解真相。 但有些是已经清楚的、已经知道的明明白白的事实,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按照营养平衡的原则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向“先圣”孔子学习预防大于治疗,保持自然免疫就可以抵御人类80%的疾病、睡好觉、适量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自己遭受的疾病的可能性,不增加家人、社会、国家的负担。日本人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给您添麻烦了。他们追求的是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养生 #健康科普 #日本euglena绿虫藻 #健康生活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张文宏点赞!安徽打造“平战结合”救治堡垒 4月18日,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期)正式投入使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核心单位同时揭牌。国家传染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张文宏表示,该中心的启用为感染病防控的“平战结合”提供了“安徽样板”。 “在疫情来的时候,我们会看见大流行引发的严峻形势,但其实,在没有重大疫情发生的时候,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是一直在流行,甚至发病率很高的。”张文宏指出,除了新冠或流感,其他的各种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感染等疾病,都有其流行的季节,在疾病高发季仍存在不小的防控压力。 “ 正基于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认为感染病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平战结合’,要把疾病防控的眼光拓展到整个感染病学领域。”张文宏进一步解释道,“平战结合”即要要求临床医疗机构既加强对常见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的同时,也要有应对新发、特发性感染疾病的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担任冲在前线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平”时,主要收治各种疑难危重症肝病和感染病患者。在“战”时,感染科病房可转换成隔离病房,正负压转换病房进入负压状态,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秒变”区域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另外,感染楼的空调、通风系统及其门禁控制系统都考虑和预留了“平”“战”两种状态,可以随时“一键转换”,可有效应对各类感染性疾病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小叶医探”工作室出品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洪哲 张婉馨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8: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7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