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生明,偏生暗。这是荀子讲官场箴规的一句话。 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向南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公生明坊旧是立石》)。 公正廉明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政治理想。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公生明”的原则是与儒家的“礼义”联系在一起的。“礼义”要求的是一种公正原则。在社会等级之上,维持一种公平正义。荀子说:“公平者,职之衡也。”(《荀子·王制》)公平是衡量官职的标准,因此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公平。只有“刑政平”,才能“百姓和”。比如减轻田税、平摊关税、减少力役(《荀子·富国》)等等,都是公平的措施,为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 荀子的正义观,是建立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础上。这种“公生明”的正义思想,不是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即不以满足最大利益为目的,而是以公平至善为目的价值追求,或者称之为一种人性的自我完善。 “偏”,即是“私”,是对“公”而言的,是指危害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一己之私,是儒家所反对的。 “公生明” 的正义观思想,不只是一种社会伦理,而是人生意义的真正体现,这就要求治国者首先要“正其身”(《论语·子路》)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5
绿林游击队(十八)特高课损兵折将 京山城日军投降。 京山城废墟旁,“戒石铭碑”静静矗立,铭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诉说着历史沧桑。14岁的松田,日本华中派遣军的少年兵,带着相机来到这里。他被碑文吸引,想拍照留念,却找不到人帮忙按快门。这时,12岁的虎娃——绿林游击队的少年成员——走了过来。 “你的,给我照相留影。“松田用生硬的中国话说。虎娃犹豫了一下,还是帮他按下了快门。两人在碑前合影,松田承诺以后会把照片给虎娃。虎娃虽对日本兵有敌意,但松田的友善让他感到意外。 虎娃离开后,被日军特高课的河谷中佐派来的日探小河盯上。高圣才——绿林游击队的地下工作者——发现虎娃被盯上,急忙将情报塞给他,让他从茶庄后门逃走。小河和富山闯入茶庄,发现虎娃已逃,便抓走高圣才。 高圣才被押到日军警备大队,河谷试图用酷刑逼他供出游击队。老虎凳、灌荷兰水、走马观花、钉手指尖、走铁板、刷四心、电麻,高圣才受尽酷刑,却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七天后,崎田大队长对河谷说:“高圣才的案子有进展了吗?“河谷无奈地摇头。 山川大佐得知河谷损兵折将,决定亲自到温泉日军军官疗养所审讯高圣才。他命令河谷押送高圣才前往。当晚,张光德带领游击队员假扮日军,劫走高圣才,同时击毙了河谷、富山、小河。 绿林游击队乘胜追击,夜袭曹武镇。虎娃身手敏捷,翻过城墙,刺杀日军联队长本山。游击队员迅速控制了曹武镇,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接着,他们又围攻永兴镇,歼灭伪军。两战两胜,绿林游击队威名远扬。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京山城的日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崎田大队长收到两道命令:国民党要求日军向他们投降,绿林游击队则要求日军向他们投降。 崎田在绝望中,想起松田与虎娃的相遇。他站在城墙上,看到周围山头上站满了老百姓,还有许多他曾经指挥的伪军。他意识到,反抗是徒劳的。上午十点,游击队喊话:“再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不投降就开炮!” 十一时整,南门城头上树起白旗。日军打着白旗从南门出城,绿林游击队和特务营的战士持枪排成两列,日军空手低头从中间穿过。走在最后的松田,将一张照片塞给虎娃——正是在”戒石铭碑”旁的合影。 虎娃望着松田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如果不是这场该死的战争,他和松田本可以成为好朋友。 崎田回到居室,拿出全家的合影,看了最后一眼。然后…#京山 #绿林山风景区 #抗日战争 #新四军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