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故事和事迹充满了坚持、创新和奉献,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与梦想起源 出生于北平(现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 1949年,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并入西南农学院。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遗传育种教师。童年的饥饿经历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希望让中国人不再挨饿。 科研成就与贡献 1961年,在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推断为天然杂交稻稻株,形成研究水稻“雄性不孕性”的思路。 1964年,在洞庭早籼稻田发现“天然雄性不孕株”,开始对水稻雄性不育进行研究。 1966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 1968年,试验田被毁,但他从井底捞起5株残苗继续研究。 1970年,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生稻“野败”,成为杂交水稻的“母本”。 1973年,团队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亩产达628公斤。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当年增产粮食200亿斤。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推动技术从三系法向两系法、一系法升级。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成功。 1997年,启动“超级稻计划”,实现了多个阶段的产量目标。 精神与品德 袁隆平一生都在践行“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初心。 他有两个著名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生活简朴,穿着朴素,但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精力。 重视实干能力,多次破格提拔年轻人,为农业科研领域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 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在中国推广,还走向世界,帮助多个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精神品质将永远被铭记,他的贡献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3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8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