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诗词录:《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赏析 杜牧《赠别》:28字写尽青春与离别的极致之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你知道吗,在晚唐的扬州城,一位监察御史用28个字,就写尽了青春与离别的极致之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看看这首诗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公元835年春,杜牧升任监察御史,即将离开扬州。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赠别诗,对象是一位年仅十三四岁的歌女。当时扬州作为商业重镇,青楼文化兴盛,但杜牧的笔下,没有俗套的脂粉气,只有对青春纯粹的赞美。 首句“娉娉袅袅十三余”,杜牧用叠词“娉娉袅袅”勾勒出少女的轻盈体态,“十三余”则精准点出年龄。让人仿佛看到,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正站在春风里,羞涩又灵动。 第二句“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以二月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少女。既点明时节,又暗含青春的稚嫩与美好。这一比喻新颖又贴切,后世甚至用“豆蔻年华”专指少女时期,可见其影响力。 第三句“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没有直接写扬州的繁华,而是用“春风十里”夸张地展现街道的热闹与柔美。这里的“春风”既是自然之风,也是扬州城的繁华之气,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 末句“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通过想象青楼女子的“纤莲静艳”,反衬出所赠女子的超凡之美——全扬州的佳丽都比不上她。这种以全城失色衬一人殊色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杜牧的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他舍弃了传统离别诗的悲切铺陈,转而以白描手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8个字,包含了少女形貌、自然比喻、城市背景、情感升华四个层次,堪称七绝的典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牧对青春之美的赞美,更暗含了他对晚唐社会浮华的批判。当绝对纯粹出现在最浮华之地,所有精心构筑的繁华都将显露出裂痕。杜牧以诗为鉴,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思考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美与感动。杜牧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永恒的青春画卷。下次当你读到“豆蔻年华”这个词时,不妨想想那位站在春风里的少女,想想杜牧笔下的扬州城,感受那份纯粹与美好。 #赠别二首 #杜牧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书缘1周前
#古诗词详解与研究#致敬青春#原创书法作品#听歌有感 1364唐杜牧《长安秋望》 偶听《勇敢的向前走》这首歌,不免心潮澎湃,似乎唱给四十年前的自己,更象唱给今天的中国青年。我仿佛醉了,既朦胧,又清晰。于是随手写了下面的小文。。。。。。 《致敬中国青年,致敬青春中国》 岁月如梭,青春飞逝,班里同学陆续退休了,剩下我们三个年龄小点的明年也要合书交卷,我们那一代人的工作使命结束了。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学们带着高考的征尘和鱼跃龙门的喜悦,从五湖四海相聚港城,经过两年的学习,又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激扬的青春走向四面八方,投入改革开放的洪流,献身建设祖国的第一线。那是奋斗的年代,那是朝气蓬勃 的时代,同学们唱的歌是《二十年后再相会》一一“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年轻的心迎着太阳,一同把那希望去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年轻的一代正青春,奋斗的中国正年轻! 青春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精神日出,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次第绽放,以灼灼之光,织就青春中国的每一个黎明。 个体的青春终将逝于时间之河,但民族精神的青春却能在自我革新中生生不息。正如毛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以青春炬火,燃时代之光,这就是一代代中国青年不变的模样。 致敬中国青年,你是历史长卷上最鲜活的笔触;致敬青春中国,你是时间沧海中披涛斩浪的巨轮。当每一代人的青春之火汇入民族复兴的浩瀚星河,便是文明薪火相传的壮丽诗篇,亦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屈的永恒见证。 #长安秋望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