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人工智能通识课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四位一体的素养 孩子开始上AI通识课,由于课程内容很丰富,很多家长在问,这是在教语文(逻辑)、还是在教美术、编程或游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教育部5月份就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央视也进行了深度解读。但是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尤其是自己日常工作中也不接触人工智能的家长,理解这门课和辅导孩子学好,成了一个难题。 过去我们学语数外,重在知识掌握。但人工智能通识课更宏观,它是一门跨学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课,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四位一体”素养:认知、技能、思维、价值观。 课程设计是螺旋上升、分层递进的: 小学阶段:兴趣启蒙与基础认知。 孩子们会通过体验式课程,了解语音识别、图像分类这些基本概念。 学会使用简单的AI工具,比如通过可视化编程设计指令,认识“数据采集”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建立隐私保护和数字身份的基本安全观念。 初中阶段: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 课程会侧重系统认知,孩子们要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流程。 开始使用生成式AI工具进行内容创作,但同时要学习分辨技术的边界和风险。 形成工程思维,知道一个AI产品从“需求分析”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 高中阶段: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这阶段更深入,要学习算法原理,构建简易的AI模型。 重点培养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用AI解决实际的跨学科复杂问题。 强调社会责任,理解AI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并思考复杂的伦理问题。 那么,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和使用AI时,必须注意三件事: 第一,警惕过度依赖,保持主体性。 AI很方便,能帮你快速完成创意,但它不能替代你亲身的实践、感受和思考。孩子必须避免“完全放任不管”的倾向,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AI的输出结果敢于质疑和辩证分析,时刻保持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创造力。 第二,培养“人机对话”的能力。 学会与机器协作是未来必备技能。这要求孩子学会使用清晰、精确的提示词(Prompt)来驱动AI,将技术变成实现自己创意的工具。这是人机协作的关键。 第三,建立健全的伦理安全观。 要从小树立安全观念,认识到AI的双面性。理解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健康、安全、理性地使用AI,不被其潜在的伦理风险和技术风险所裹挟。 #AI智绘教室 #智慧教室 #AI通识课 #中小学教育 #人工智能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72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