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妈祖不为人知的故事 妈祖作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其常见故事多与救海、护航相关,而一些较少被提及的细节和传说,往往藏着更鲜活的文化印记,以下为你介绍几个相对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少显灵救父寻兄 传说妈祖原名林默,自幼聪慧,16岁时便能预知海上风浪。一次,父亲林愿与兄长乘船出海,恰逢狂风骤雨,林默在家中突然闭目凝神,灵魂出窍前往海中营救。母亲见状误以为她昏迷,慌忙叫醒,导致她救父时手松,父亲虽被救回,兄长却不幸遇难。此后,林默常自责未能救全亲人,更坚定了以神力护佑海民的决心,这也成为她成神后格外悲悯的缘由之一。 二、“窥井得符”获神力 据《天后志》记载,林默15岁时在自家院中井边浣纱,偶然窥见井中金光闪烁,并有神人手持铜符浮出。她取符后,自此便能“通神鬼、知吉凶”,甚至能乘席渡海、化草为舟。这口井被称为“灵女井”,后世信徒认为这是她神力的源头,至今福建莆田湄洲岛仍有“妈祖井”遗迹,被视为神圣之地。 三、降服晏公收为部下 民间传说中,妈祖成神前曾遇水神晏公作祟,他常掀起巨浪阻碍行船。林默与晏公斗法时,先以法术破其水阵,后又以符咒降服,使其归顺。晏公成为妈祖座下“总管”,负责巡查海域、平定风浪,如今妈祖庙中常见的“晏公像”,便是这段故事的见证。这一传说体现了妈祖信仰中“化恶为善”的包容精神。 四、托梦建庙助泉州港 宋代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一次商船遇风暴被困,船员梦见红衣女子指引方向,最终化险为夷。事后,船员按梦中景象在泉州城南建庙供奉,即最早的泉州天后宫。此庙后来成为商船出海前必拜的圣地,传说妈祖曾多次托梦告知商人航线安危,助泉州港繁荣数百年,这也让妈祖信仰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 五、羽化登仙的“升天古迹” 相传林默28岁时,在湄洲岛湄屿峰上目睹祥云缭绕、仙乐齐鸣,遂乘长风驾祥云羽化登仙。当地百姓在她飞升处修建“升天古迹”,即湄洲妈祖祖庙的核心区域。更有传说称,她升天后仍常化身为村女、老妪在海上救难,因此民间又称她“妈祖”(意为“母亲般的女神”),这一形象让信仰更添温情。 这些故事虽不如“妈祖救海”广为流传,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她作为凡人时的悲悯、成神后的神力,以及信仰与生活的深层联结。若你对某段传说的细节或文化背景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哦~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
庙岛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妈祖信仰的岛屿#旅行#烟台蓬莱#庙岛 位于渤海海峡黄渤海交汇处,隶属烟台市蓬莱区,是长岛庙岛群岛32个岛屿之一,距蓬莱约4.6公里(2.5海里)古称“沙门岛”,宋代以前是囚犯流放地。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渔民为祈求航海平安,在岛上修建妈祖庙,岛屿由此得名。午后时分我从长岛港乘渡船半小时左右便抵达了庙岛。登岛后我找了一个渔家乐的住处,便直奔东北角的妈祖庙~显应宫。庙岛在元明时期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祭祀中心,香火鼎盛,是北方最早的妈祖庙,被誉为“北方第一海神宅院”。朱墙黛瓦的庙宇静卧于苍松翠柏间,门前28级石阶被香客的足迹磨出温润光泽。庙岛在明崇祯年间扩建,获御赐匾额“显应宫”高悬正堂,步入大殿,檀香氤氲中,一尊鎏金妈祖像静立神龛,渔民尊称的“海神娘娘”目光低垂,仿佛凝望着千年航海史,妈祖“救死济难”的精神早已渗入渔民骨髓。清咸丰“神功济运”的题词见证着皇权对海洋神灵的敬畏,东配殿供奉着一尊由台湾信众跨海护送的妈祖分身,两岸香火在此交织,海浪声里回荡着同源的祈愿。 来到岛西侧的庙岛塘,景象豁然开阔。与大小黑山岛和南北长山岛三面岛屿环抱成半圆形避风港。庙岛的魂灵,既在岛上融合千年妈祖文化的袅袅香火间,也在赶海人弯腰拾贝的剪影里,更在渔村烟火和渔民修补渔网的指间。人与海的契约,终以虔诚与坚韧写成永恒。 岛上有庙岛村和山前村大约三百户村民,目前这里大多是留守的中老年人。这里是长岛黄金养殖带,他们大多以捕捞与养殖为业,塘中浮球星罗棋布,下方吊坠着扇贝生蚝海螺笼,鲍鱼、海参在海底静卧。天刚蒙蒙亮,渔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里有出海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想,作为一名游客,无论是探寻“海上仙山”的神话印记,还是体验渔家文化,这里都是黄渤海交汇处不可错过的一站。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