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7
00:00 / 08: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1923年10月20日,上海淡水路的一栋石库门里《中国青年》悄然问世,这本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刊物,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世纪的青春对话。 创刊主编恽代英在发刊辞中写道:“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这些朴素的语言如同一颗火种即将在茫茫黑夜中燎原。 在革命烽火中《中国青年》成为进步青年的精神灯塔,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以犀利的笔锋探讨青年关心的学习、就业等现实问题,即使在白色恐怖下这份刊物依然在青年中秘密流传。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青年》辗转各地,从上海到瑞金、从延安到西柏坡不断变换形式却从未停止发声。 1939年,延安复刊时焕发新生。 1948年,石家庄再度复刊,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继续引领青年成长,毛泽东同志三次题写刊名,1963年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让雷锋精神通过这本杂志传遍神州。 改革开放中《中国青年》站在思想解放前沿,“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触动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思想启蒙。 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依然生机勃勃,从扫雷英雄杜富国到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它不断为青年树立新时代的榜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等讨论继续引领着青年的思想探索。 走过百年历程《中国青年》见证了数代中国青年的成长,一位读者动情地说:“它如同兄长,在我迷茫时点拨成长;如同老师,在我无知时播种知识。” 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读者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中国青年》的初心始终未变,它见证了中国青年在救亡图存时的挺身而出,在建设祖国时的挥洒汗水,在改革开放中的勇立潮头。 这本杂志的生命力正是中国青年生命力的缩影,当我们在图书馆看到它的身影、在数字平台阅读它的文章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百年的青春激情,听见那支火炬在历史长廊中传递的回响。#中国青年 #觉醒年代 #新青年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