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9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黄藤:《先进》第二十五 学而优则仕的本义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子路当时在季氏的费邑任职,手中有些权力,便想为自己的同学子羔谋个职位。如果放在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帮同学的好机会,但孔子却不认同,认为这反而是害了那个年轻人,并非真正为他好。 子路反问:“我怎么会害他呢?我让他去那个地方,那里有民众,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学习呢?我直接让他去实践不就行了吗?”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也没有逐条反驳他的理由,而是说了一句:“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吗?就是你这样的。” 这段对话同样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就像《论语》开篇所说,孔子更赞成“先进”——也就是必须先学好,做好充分准备,具备了真正的能力,才能到岗位上去历练。儒家不赞成“德不配位”,不赞成在能力不足、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急于做官、急于做事。 因为儒家对“学而优则仕”、对于做官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不仅会害了为官之人,也会耽误国家大事。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也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子路虽然讲了一大堆理由,孔子并未一一驳斥,而是直接点出其本质——讨厌这种明明错了还要巧言辩解的态度。这既是对子路的批评,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为学与为政,需要扎实的准备,而非仅凭口才或关系。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老子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宇宙本原的超越性与生成性。以下为原文、译文及详细赏析: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诞生。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称为天地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形容它“大”。 “大”意味着运行不止,运行不止意味着广阔无边,广阔无边意味着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赏析 1. 道的本体论描述· 老子以“有物混成”开篇,强调“道”是超越时空的原始存在,既非具体物质,也非虚无,而是“有无相生”的混沌整体。“独立不改”说明道的绝对性与永恒性;“周行不殆”揭示其运动规律——循环往复(如四季更替、生死轮回),成为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 2. 命名的困境与智慧。“吾不知其名”体现老子对语言局限性的洞察——真正的本体无法被定义,只能勉强用“道”“大”等字眼暗示其特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构成动态逻辑链:道在空间中无限延展(大),在时间中流动不息(逝),终极仍返归本原(反),暗含“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 3. “四大”的宇宙秩序。将人提升至与道、天、地并列的“四大”之一,是先秦思想中罕见的人文主义光辉。但人的伟大并非源于征服自然,而是源于对宇宙规律的顺应“域中有四大”的“域”字,暗示了老子对有限宇宙与无限道体关系的深刻认知——人类所处的时空只是“道”的显现场域。 4. “道法自然”的终极旨归。 此句是全书思想枢纽:“法”不是被动模仿,而是本性契合。道以自身为法则(“自然”即“自己如此”),天、地、人皆应回归本然状态。层层递进的“法”则(人→地→天→道→自然)构建了有机宇宙观:人类需通过观察大地承载(厚德载物)、天空运行(自强不息)、道体虚无(清静无为),最终抵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启示 对生态文明的启示: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共生。 对个人修行的指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1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