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霜降辞(下)天涯路望不见尽头,这封信该寄往何处?于是墨痕干涸在笺上,像霜降时冻住的溪流,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怅惘。这份“求而不得”,不是绝望,是霜降特有的“留白”:就像枝头未摘的柿子,明明红得诱人,却偏要留几个在霜里挂着,让遗憾也成了风景。 想来晏殊是懂霜降的。他的人生看似圆满,科举不考便入仕,仕途平顺至宰相,可他偏能在繁华里品出清寂,在圆满里看见遗憾。就像霜降时节的大地,明明刚经历过丰收,却要在霜里归于沉静;明明有橙黄橘绿的热闹,却仍藏着“万物归根”的从容。他填新词、品清酒,把霜降的秋意酿成词句,没有屈原“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浓烈悲戚 若说晏殊的秋是淡墨画,那千年咏秋的佳句便是浓淡相宜的色谱,每一笔都染着霜降的意趣。苏东坡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那是霜降的热闹——枝头的橙子黄了,橘子绿了,像缀在枝头的宝石,把秋的萧瑟酿成了丰收的甜。此时的晏殊该会摘下一颗橘子,就着清酒慢品 范仲淹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是霜降的辽阔。天空是澄澈的碧,大地是金黄的叶,江水连着秋色,烟波在波上泛着翠绿——这般景象,该是晏殊“独上高楼”时望见的天涯吧?没有山长水阔的阻隔,只有天地交融的苍茫,让人忍不住想把“彩笺尺素”抛向风中,任由它充满豪情 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霜降的净。暮雨潇潇,洗去了秋的尘埃,也洗去了心头的烦扰。雨后的天空该是更蓝的,空气里满是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像晏殊“罗幕轻寒”里的清寂,却又多了几分清爽。或许在这样的雨天,晏殊不会登高楼,而是在帘内煮一壶茶,看雨滴打在菊瓣上,把“兰泣露”的愁绪,都化作茶汤里的温润。 屈原悲哉秋之为气也”太烈,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太盛,唯有晏殊的秋,恰如霜降本身——不烈,不盛,却自有风骨。它是“槛菊愁烟”的淡愁,是“明月不谙”的嗔怪,是“独上高楼”的执着,是“山长水阔”的怅惘, 如今又是霜降,晨霜漫过篱角时,总想起晏殊那座高楼。他或许还站在那里,望着天涯路,手里握着彩笺,却不再纠结于“知何处”——因为他早已明白,秋的意义不在“得到”,而在“经历”:经历过西风凋碧树的凛冽,才能懂得登高望远的开阔;经历过明月照无眠的孤寂,才能品出清酒新词的温润。这便是霜降的智慧,也是晏殊高明——在清寂里藏着热闹,在遗憾里藏着圆满,像那轮照过朱户的明月,亘古不变,却总能在每个霜降时节,照进人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