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8: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6
00:00 / 2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07
00:00 / 1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因为谥号表示了后世的认可程度。苏轼谥号文忠,属于文臣第二等。 第一等是文正,北宋谥文正只有两人,司马光与范仲淹。王安石谥号文,属于超一流的谥号。 先别急着用谥号给历史人物“贴标签”。北宋谥号体系里,“文”字单谥有多稀罕?整个宋朝,仅王安石(神宗朝谥)与朱熹(南宋追谥)获此殊荣。 神宗力排众议赐“文”,只因王安石是他变法蓝图的“总设计师”——这谥号里,既有帝王对改革的站台,也藏着王安石与皇权深度捆绑的政治密码。 反观苏轼,谥号文忠,虽未登顶“文正”,却在民间闯出另一番天地:他贬谪黄州时写下《赤壁赋》,让长江水成了文学的意象 在惠州发明“东坡肉”,让美食成了文化符号;甚至连海南儋州的黎民,都记得他教当地人打井、办学的身影。 老百姓不看谥号等级,只认“东坡居士”的烟火气,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鲜活的“成就认证”? 再看历史评价的多面性。王安石的“文”谥,在南宋后成了争议漩涡:朱熹斥其“坏人心术”,陆九渊却赞其“英特迈往”。 而苏轼的文忠,随着时间沉淀,愈发成为文人精神的图腾——乌台诗案中他绝境求生,黄州贬谪时他与渔樵对饮,这种“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比任何谥号都更具生命力。 就像现在,王安石变法的利弊仍在学界争论,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早已成了中秋标配的文化记忆。 前者是政治舞台的“硬实力”,后者是文化长河的“软实力”,本就分属不同维度,硬要拿谥号比高低,反倒矮化了历史的厚重。 更耐人寻味的是谥号背后的时代语境。司马光谥文正,是旧党对“祖宗之法”的捍卫 范仲淹谥文正,是士大夫“先忧后乐”精神的具象化;王安石单谥文,是神宗朝改革派最后的“荣耀勋章” 苏轼谥文忠,恰是对他“以文载道、以忠处世”的注解——仕途颠沛却笔耕不辍,朝堂失意仍心系苍生。 这些谥号,与其说是成就排名,不如说是历史给不同人生的“注脚” 有人活成了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有人活成了文化传承的播种者,谁又能说清谁的光芒更耀眼? 说到底,谥号是冰冷的符号,成就却是滚烫的人生。王安石的变法,让北宋财政体系焕发新机(如青苗法、市易法对市场经济的早期探索) 苏轼的文字,让中华文化多了“一蓑烟雨”的诗意与“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 他们的交集更值得玩味: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苏轼路过时登门拜访,两人煮茶论诗,笑谈“同为世间客,何必论短长”。那 一刻,谥号的等级、变法的恩怨,都化作金陵的月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6: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新爷2年前
范仲淹10句千古名言,足以受用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但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于天下人承担忧患,后于天下人享受快乐。这是最为崇高的人生境界,每个人都应深深体会其中的含义,以此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箴言。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因为自己在名、利、权等外物上得到了什么而高兴得很,也不因为自己在名、利、权等外物上损失了什么而内心伤悲。这句话是说,要有不计较自己的外物得失的宽阔胸襟,而始终保持心怀天下、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3.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你们看看那些驾着小船的渔夫,在风浪波涛汹涌的江上出没是多么危险艰辛。诗句表现了对艰辛捕鱼的渔夫的深切同情。 4.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酒一进入到充满忧愁的身体里,就化成了思念的泪水。”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称这首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范仲淹是宋真宗时的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碧云天,黄叶地”二句,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与范仲淹的原词同样凄恻苍凉。 5.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家庭虽然贫困,但志向不改,酷爱读书,如饥似渴。 6.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知道鲈鱼的鲜美。你看那将中的一夜扁舟,还在那风浪中时隐时现。 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 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9.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灵乌赋》。宁愿鸣叫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默默的活着。 10.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