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19
00:00 / 1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2
00:00 / 07: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1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7
杨振宁清华讲台二三事:大师的教育温度与通透 一、“听懂25%的请举手”:不装腔作势的课堂坦诚 82岁的杨振宁,站在清华大一新生的课堂上,没有丝毫大师的距离感。讲完一节物理内容,他不像常规老师那样,只问“听懂了吗”,反而笑着抛出连环问:“听懂95%的举手,75%的呢?”见学生们陆续抬手,他话锋一转:“那听懂25%的请举手?”教室里瞬间爆发出笑声,举手者寥寥无几。 有学生趁机追问前沿物理问题,他没有夸夸其谈,反而诚恳提醒:“这是学界核心难题,论文专著能让你激动,但现在钻进去太危险——基础没打牢,容易飘。” 这番实在话,恰是他教育理念的缩影:比起追求“全懂”的假象,更要正视认知节奏,扎实走好每一步。 二、自曝讲稿有错:把严谨刻进细节里 杨振宁的物理课,总是用英文讲授,却总穿插中文解释,只为让学生听得更明白。一次授课中,他盯着幻灯机上的讲稿,突然皱眉,当众发问:“你们看这儿是不是有点错?” 学生们愕然之际,他已仔细核对完毕,坦然笑道:“哦,确实错了。” 这份不掩饰失误的坦然,比完美的讲稿更有说服力。他还特意建议学生,用英文做作业,理由直白又实在:“你们将来要当物理学家,得会看英文论文、写英文报告,现在练正好。”这些课堂上,对专业细节的较真,都在践行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信条。 三、门口挤满听众:把讲台变成传道、授专、解惑的大平台 杨振宁的课从不缺听众。教室130个座位早早坐满,门口挤着慕名而来的外校学生,连头发花白的老师,都捧着笔记本认真旁听,保安说“最早的学生,提前半小时就来了”。 这堂课没有严格的规矩——不用签到,想上厕所直接走,不用打招呼,却没人愿意分心。 有人问他,诺奖得主为何要花精力,给本科生上课?他答得恳切:“很多教授不愿教本科,但我觉得这太重要了。我想带动更多人,把基础打牢,比什么都关键。” 他在课上的每一次停顿答疑,课后被学生围在讲台前的耐心讲解,都在践行“倾囊相授”的承诺,也让“大师不是高高在上”,成为最生动的教育注脚。 #杨振宁#清华大学 #讲台 #老师 #教育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7
00:00 / 1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59
杨老和莫老,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对话发生于2013年5月,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杨振宁,面对当时热火朝天的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显得问题尤其多,好奇心也尤其多。杨振宁在节目中坦率地与莫言进行交流:“我要问莫言先生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我们两个人都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讲台上,可是我走上那个讲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和美国的得奖主感受不一样。我要问你,你得奖时候的感受,和其他人一样吗?” 对于杨振宁的问题,莫言也真诚回应:“我觉得和任何人都不一样。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中国的作家。” 谈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杨振宁说“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并鼓励青年人“假如你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有过一阵子觉得非常失望,觉得到处碰壁的话,你会知道这个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如果你在这个困苦的前提下抓住了几点不失望的,不气馁的做下去,可能就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杨振宁 #物理学 #文学 #莫言
00:00 / 16: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1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10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