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6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易白3月前
龙的传人 | 造箫师龙俊青「中国民族乐器龙秦箫制造技艺」 #龙秦箫 中国民族乐器(龙秦)箫制造技艺(简称“龙秦箫”)以深圳及珠三角为核心实践区,辐射国内及东南亚,是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传统手工技艺。“龙秦箫”在陈鸿燕、黄金成等著名演奏家用于维也纳音乐厅等国际舞台,国内诸多专业录音棚多次采集“龙秦箫”的音色音源用作编曲及影视配乐,数以千计的“龙秦箫”演奏曲目被广泛引作配乐,箫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箫以空灵悠远的音色被誉为 “天地之籁”。据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考证,箫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8300年至9000年前,是人类最早有音阶乐器之一。从先秦骨笛、单管 “籥”,到汉代竖吹 “篴”、魏晋六孔 “笛”,箫的形制演变清晰。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的 “尺八” 技艺为其直系传承,宋代《乐书》首次区分 “箫管” 与 “横笛”,宋元后专指洞箫并形成制作体系。明代《永乐大典》收录的箫谱佐证了成熟音律理论,大英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箫则展现了当时精湛工艺。这一古老乐器经千年传承,于明清时期定型为现代洞箫。 20余年来,该技艺传承人龙俊秦坚持承古拓新,不断在演奏与制造中完善“造箫”经验做法与理论体系,以“取材、阴干、校音”传统工序为雏形,完善至“选材、储存、烤竹、定位、钻孔、调音、上漆、抛光、试奏”等20道工序。使濒危技艺重焕生机。该制造技艺以天然竹材为原料,注重直径与密度匹配;通过独创的辅助设备打磨内膛,形制与音色追求古朴典雅,展现传统美学理念,通过天人合一音色,使乐器成为独一无二的箫。 近年来,保护单位在坪地街道、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各类媒体的宣传下迅猛发展,先后举办多场派对、沙龙、讲座及演出中,及承载中国古代声学智慧,又体现以自然为师的工艺哲学。保护单位创办的“同心修学课堂”和“龙秦箫坊”先后录制多张“龙秦箫”音乐专辑,汇编出版系列箫的演奏与制造的教材教程,极大填补了音乐院校乐器制作专业的空白,成为中外艺术交流的媒介,有望通过非遗保护政策形成文化产业典范。 #易白影业 #易白音乐连锁厂牌 #易白 #深圳影视制作
00:00 / 0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二胡 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  以下是详细介绍 : - 历史起源:二胡始于唐朝,其前身是北方奚族的“奚琴”,宋代称“嵇琴”,北宋时出现马尾胡琴,形制基本定型。元朝时胡琴流行广泛,明清时期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乐器,民国以后逐渐有了“二胡”的称呼。 - 构造部件:主要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部件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制,一端蒙以蛇皮或蟒皮;琴杆多为乌木、红木制成;琴弦有丝弦和金属弦两种,现多用金属弦;琴弓长约77-79cm,弓毛夹于两弦之间擦弦发音。 - 音域与定弦:一般以五度关系定弦,多采用内弦为“d”,外弦为“a”的纯五度关系,音域达三个八度,通常为d1-a3。 - 演奏特色: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右手有连弓、顿弓等弓法,左手有滑音、泛音等指法。其音色柔美、圆润、含蓄、浑厚,既能演奏细腻深沉的乐曲,如《二泉映月》,也能演奏欢快活泼的曲目,如《赛马》。 - 传承发展: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二胡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二胡不仅在传统音乐领域继续发展,还与交响乐、流行音乐等融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胡 #民族乐器 #胡大春二胡演奏 #弘扬国乐 #现场表演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