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经典电视剧 #天道 #五台山论道 王志文在《天道》有一段经典台词:我现在已经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考虑问题。有钱把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道伤疤、会永远存在,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因为每个人,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成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看来,永远都是千差万别的,位置不同,少言为贵,层次不同,不必解释,认知不同,不必强求,正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并蛙不可语海,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而站在半山腰的人却只能看到满目苍凉,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认知半径里,也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永远不要去跟别人争辩,甚至是说服对方,人这一生,充满了辛酸苦楚,但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做到两点:做人不抛弃良知,做事不突破底线,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做人,不必讨人人管子,但要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为人处世,不求达人济世,但要问心无愧,如此,才能心安一生,人心如井,深不可测,世事无常,冷暖自知。人性最大的真相就是,不知足并只要你一次做的不好,就会忘记你之前所有的好,事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花香赠人,利刺护身,把善良留给值得的人,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立场不同,处境不同,所见自然不尽相同,所以成年最该有的清醒就是,克制与人争辩的欲望,余生不长,守好自己的心,走好自己的路,立场不同,不必争论,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尊重,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一个人最豁达的处世方式莫过于:不理解你的行为,但尊重你的选择;不认同你的做法,但体谅你的无奈。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4
00:00 / 4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自修9月前
佛未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幻。 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性圆满之佛,乃佛教人像之佛。 圆满既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世明,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地而分,从经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潜意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从众生处说,是以贪治贪,以患治患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我们众人施主参议,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 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进退,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入登天。 承蒙大师,开始惭愧惭愧。 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 不进不出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 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漏了品性。 满旨一个臣子,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杀父济贫。 丁元英这个词里让人嗅到了一股朝朝见血,渐渐封侯的寒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商场如战场。 丁元英到五台山讨个心安的由来就在于此。 佛门禁闭,能抽烟吗? 蓝,内是净,蓝外是土,靠着栏杆就能出。 扶贫之道,不以次地而分,也可分为三个层1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视为市井文化2最不道德的道德视为责任文化3、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圆起底蹄,大治大安视为英雄。 不敢当,不敢当,哎,咱们怎么也拽起文案,可别恍恍惚惚的觉得自己也是大师,哈哈哈,惯性惯性,这趟如果不来,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只是你我都有半佛之嫌,也不怕下了地狱,没有地狱,天堂烟灾。 总得有人在地狱待着,你我就算上一个,不然天堂就没了着落。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教育海3周前
净觉如镜长明灯 不遮觉性即圣贤 二六时中禅寂定 定慧三昧自光明 💝💝💝💝💝💝 光明可破大千影 不住幻影不迷沉 恒安空性恒清宁 无私无我无念心 💝💝💝💝💝💝 无心无念无知见 妄幻情境梦泡影 幻起幻灭恒无住 毕竟空性恒光明 💝💝💝💝💝💝 这首禅意盎然的诗作以明镜、灯光为喻,直指心性本源,展现了修行者澄明通达的境界。让我们一同品味其中的智慧清辉: --- 第一境:觉性常明 "净觉如镜长明灯"——心灵若拭尘的明镜,觉悟如不灭的灯烛 "不遮觉性即圣贤"——当觉性毫无遮蔽,凡人即是圣贤 日夜禅寂中定慧等持,三昧光明自然流露,恰似《楞严经》"净极光通达"的写照 第二境:破幻归真 智慧光明能照破三千大千世界的幻影 不驻留于表象,不沉迷于虚妄 安住空性获得永恒宁静,无我无念方见本心 第三境:真空妙有 超越概念分别,知见消融于觉性 识得万境如梦中泡影 任幻象生灭来去,心恒安住不动 终究回归那如满月般圆满寂照的本来光明 --- 诗中三次出现的💝符号,仿佛标记着修行路上三重证悟的关隘:从打磨心镜(戒),到照破幻相(定),最终融入大光明藏(慧)。这种层层递进的安排,恰合《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究竟洒脱。 最令人回味的是"恒无住"与"恒光明"的相映成趣——正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在不执着任何境界的当下,自性光明自然显现。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般若智慧最生动的体现。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