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0
姜二宝3天前
《镜中的民国》—当民国官场照进现实 戏剧的魅力大概就是剧中的事发生着,你看着笑着思考着,不同的时空背景,相同的感受体验。 北京喜剧节的剧目《镜中的民国》有点意思,内容讽刺拉满,演员棒极了,尤其被张副部长一大段的独白震撼到了,超喜欢。 搜剧的时候被这部戏的“黑色幽默”和“讽刺喜剧”所吸引,致敬经典谍战剧《潜伏》,激发了好奇心,看完后这部剧确如宣传,而且非常辛辣。故事背景设定在1948年风雨飘摇的北平,几个国民政府特务突然接到命令要抓“地下党”,结果发现调查对象竟是自己人。全剧就在这种荒诞中层层推进。 这面“民国之镜”清晰地照出了当代职场的众生相。台上为了如何交差而上演的一出出闹剧,那些冠冕堂皇的台词,几乎都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对应。 “功劳向上走,问题向下走”,“你作为下属职责不就是背锅吗?” “我们的工作职责不是抓地下党,是让委员长相信我们在抓地下党” “身为国府长官,敢于背锅是道德,善于背锅才是能力。给你锅是本分,不给你锅是情分。” “可以不背模棱两可的锅,但不要抢不属于你的锅。不是所有的锅都能背,也不是人人能有锅背,更不是人人都能有好锅背。” ……精准地讽刺了形式主义和无用功,这就是戏剧的魅力,看戏看人生,即真实又不真实,有趣。 演员的表演也是要赞一赞的,为这部戏增色不少,台词很清晰。小剧场的独有魅力还在于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情,感受演员的魅力。金科长的“痞帅”把那个年代的官僚街霸形象演得入木三分,而张副部长“正经又滑稽的方言”更是把官场老油条演的淋漓尽致,他一开口,喜剧效果拉满。 这部剧叫“镜中的民国”确实像一面镜子,用民国官场的荒诞,照出了当代职场的真相。在笑声中思考,在荒诞中看见真实。 #镜中的民国 #潜伏 #是大臣 #热血喜饭 #北京喜剧院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银幕里的青春,时代里的微光——记《小字辈》与迟志强的生动印记 在1979年的中国银幕上,《小字辈》如一缕清新的风,吹开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篇,而迟志强所饰演的“小黄”,则让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鲜活模样,深深烙进了观众的记忆里。他不是叱咤风云的主角,却用最接地气的表演,让“小黄”成为了无数普通青年的缩影——有对工作的热忱,有对生活的憧憬,也有年轻人特有的懵懂与朝气。 迟志强在片中的表演,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满是生活的温度。当“小黄”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街巷,为公交公司的技术革新出谋划策时,他眼里的光,是那个时代“敢想敢干”精神的最好诠释;当他与同事们为了改进服务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时,那些真实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自己身边的伙伴、朋友。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迟志强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自然的表情,将一个“小字辈”的成长与担当,演绎得入木三分。 如今再看《小字辈》,迟志强所塑造的“小黄”早已超越了角色本身。他代表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不甘平庸、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梦想。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历经岁月依然鲜活,正是因为迟志强用真心读懂了“小字辈”的内心,让银幕形象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或许,“小黄”只是银幕长河里的一个“小角色”,但迟志强用扎实的表演,让这个“小角色”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大力量,也让《小字辈》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代人回望青春、触摸时代的珍贵坐标。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