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忠1周前
从土壤元素看“地理病”的解决 生物地球化学与地方健康——从土壤元素看“地理病”的解决 社区市民:徐伟忠教授,您说人体健康和土壤元素有关,那为什么有些地方会有“地理病”啊?比如有的地方人容易贫血,有的地方人容易甲状腺肿大。 徐伟忠教授:这背后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不同地方的土壤、岩石元素含量不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就会影响健康。比如甲状腺肿大,大多是因为当地土壤缺碘,作物吸收不到碘,人吃了这些作物,自然就缺碘;而贫血,很多是因为土壤缺铁,小麦、玉米等作物含铁量低,长期吃就会缺铁性贫血。再比如海南、云南、西藏的土壤,砷含量比较高,分别能达到20PPM、18PPM、19PPM,比其他地区高不少,当地作物如果吸收过多砷,人吃了就有健康风险;而湖北恩施的土壤硒含量高,当地产的富硒茶、富硒土豆,反而能帮人补充硒元素,预防硒缺乏病。 社区市民:那气雾栽培、解耦供肥,能解决这种“地理病”吗?毕竟它不用天然土壤。 徐伟忠教授:完全可以,这正是设施栽培的优势。天然土壤的元素含量是固定的,比如缺碘的地方,就算种再多作物,也很难改变缺碘的现状;但气雾栽培可以“人为调控”元素——缺碘就在解耦通道里加适量碘肥,缺铁就加螯合铁,让作物精准吸收后,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源头解决地理病。比如我们丽水有些山区,以前因为土壤缺硒,当地人容易得“克山病”,后来用气雾栽培种富硒蔬菜,在营养液里精准添加硒元素,当地人吃了这些蔬菜,硒缺乏的问题就慢慢改善了。而且气雾栽培不用依赖当地土壤,不管是缺碘的平原,还是缺硒的山区,都能种出元素齐全的作物,这就是通过技术打破了生物地球化学的“地域限制”。#徐伟忠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