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0
00:00 / 2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2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随笔小记(79) 要说听雨,意境最深最美的还是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从时间线上,贯穿少年至老年,空间上从歌楼到僧庐,呈现人生境遇巨变。 红烛、断雁、僧庐三重意象,象征着从奢靡欢愉、漂泊苍凉、到最后的孤寂超脱。 宋词里,描写秋雨的大部分表达的是愁绪。像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的思亲。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借雨直接表达愁。纳兰性德的“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也是愁。 当然,对于下雨,也有豁达的,像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勇敢追求自我的精神境界。 无论是蒋捷的听雨,还是苏轼的听雨,都是表达的词人,当时所处的不同境况和对待生活的不同理念。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不作评价。但他们对于宋词的贡献确实是巨大的,是他们把宋词推向了巅峰。让我们在千年后,还能在一首首词里,能与他们共存。 嘀嗒,嘀嗒,雨声里早已没有了愁绪,有的是“无事小神仙”的轻松自由。 一首老歌,一首宋词,一个雨夜。好的人生,不慌不忙。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