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你呢2天前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被永远禁锢在轮椅上,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是选择在绝望中沉沦,还是在瓦砾中寻找生的意义?史铁生用他与地坛的十五年对话,给了我们一个震撼人心的答案。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2年。这部作品写于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记录了他从21岁患病到中年时期,在地坛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中,对生命、死亡、母亲和苦难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灵魂自传。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开篇这句平静的叙述背后,藏着一个年轻人最残酷的命运转折——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双腿。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去散心,而是去赴死——他去那里思考为什么要活着,值不值得活下去。地坛接纳了他的愤怒、绝望和所有不甘,用四百年的沧桑告诉他:生命本身就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场。 十五年间,史铁生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轮椅的辙印。他看遍了园子里的四季轮回: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空旷的啄木声。他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那对从中年走到老年的夫妻,那个每天来练嗓子的歌唱家,那个最有天赋却被埋没的长跑家,还有那个漂亮却弱智的小女孩。但最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逐渐理解了母亲。那个每天送他出门时欲言又止的母亲,那个偷偷来园子里寻找他又不想让他发现的母亲,那个在他终于懂得"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已经离世的母亲。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活着的问题,在死之前是完不了的。他开始写作,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让这个"务实的"世界记住,还有一个灵魂在认真思考。 《我与地坛》给我们的终极启示是:苦难本身没有价值,但对苦难的思考却能让生命变得深刻。史铁生不是要我们歌颂痛苦,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残缺继续生活,如何在局限中活出无限。地坛之于史铁生,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寻找的那个精神家园——它可能是一个地方、一件事、一个人,在那里我们可以安放所有的不安与困惑。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生命的重量不在于你站得多高,而在于你跌入谷底时,依然能看见星光的能力。 在这个充斥着成功学和速食文化的时代,史铁生的地坛提醒我们:慢下来,与自己的困境对话,与逝去的时光和解#读书 #好书推荐 #书籍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