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1
00:00 / 08: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5
吴石死后,陈诚敢跟蒋介石硬顶保全家,周至柔签字后偷藏底稿。 1950年夏天,台北马场町的枪声过后,吴石将军倒在了白色恐怖的血泊里。消息传开,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谁都知道,国民党保密局向来有“株连家属”的规矩,吴石的妻子王碧奎、两个孩子吴学成和吴健成,还有远在大陆的儿女,怕是难逃一劫。 那时候,保密局的人已经堵在吴家楼下,手续备齐,眼看就要动手。吴家老小缩在屋里,吓得大气不敢出。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两个人站了出来,用各自的方式,给吴家撬开了一条生路。 一个是刚当上“行政院长”的陈诚。他没跟任何人喊口号,也没傻到直接跟蒋介石 硬杠,而是做了件看起来挺“怪”的事:从办公室桌底下摸出一张纸条,写了六个 字-“暂缓追究家属”。这纸条没盖章、没手续,更没走官方转批,说白了就是张私人字条。可奇怪的是,保密局的人拿到后,本来已经架好架势要去抓人的,竟真的停了手。 你说这纸片儿哪来这么大威力?其实啊,关键不在纸,而在人。陈诚当时刚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手握民政、经济实权,是稳住台湾局面的关键人物。保密局的人心里门清:陈院长的话,就算没走明面手续,也没人敢轻易驳他面子。更何况,陈诚和吴石那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了一两人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校友,早年共事时,吴石就以忠厚待人出名,陈诚刚进军界时还受过他点拨。这份情谊,陈诚一直记在心里。 但光拦着保密局还不够。吴家没了顶梁柱,王碧奎还被关在牢里,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吴健成无依无靠,在台湾连个落脚处都没有。陈诚没声张,私下从自己兜里掏钱,托人找了所教会学校,让孩子改用曾用名藏进去读书。后来王碧奎被关押七个月后能出狱,也是陈诚暗中协调,找了些“证据不足”的理由托故旧斡旋才成的。这些事他从来不让张扬,直到多年后吴石遗骨迁回大陆,这段往事才慢慢浮出水面。 有人可能要问:陈诚这么干,就不怕蒋介石怪罪?其实他心里早盘算过了。1950年那会儿,蒋介石正忙着“清查内奸”,既要对付李宗仁的挑战,又要提防美国扶持孙立人,政治神经绷得紧紧的,最需要内部稳定。陈诚作为他倚重的“关键人”,就算在吴石家属的事上稍微越界,老蒋也不会为这个跟他撕破脸。陈诚的聪明就在这儿一-没硬顶权威,没碰底线,而是用体制外的软办法,既全了情义,又保住了自己。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吴石将军牺牲后,福州老乡副官王正均、参谋林志森,平静清理所有痕迹。他们明知下一个可能是自己,动作却丝毫不乱,指尖捻着密码本纸角,稳得很。桌角半张写暗号的便签,被搓成碎末混进炉灰;屉里战友地址,泡进茶水揉成纸浆,连点纤维都不剩,每个动作都像做日常事。 桌上派克钢笔还带将军体温,笔杆磨亮的纹路,是将军熬夜写情报时攥出来的。王正均拿起笔,拧开笔帽抽出笔杆里的细纸条,卷成团塞进嘴里嚼——这纸条关系着爱扶金丝眼镜的女老师,和她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安危。 林志森在将军办公桌抽屉缝里,摸出硬纸壳假书脊,里面夹着吴将军熬夜抄的半张台湾海防部署草图。他快速把草图塞进煤炉,见纸边卷成灰烬才松气。 这两个福州汉子,平时夜班后爱念叨家乡鱼丸汤,此刻却默契得像一人。王正均把桌面擦了第三遍,林志森用镊子夹起最后一片电报残稿,仔细得仿佛收拾战场弹片。 没人说“逃”或喊“冤”。他们清楚,选了这条路,性命就不只属于自己。未送出的情报、待转移的同志,都系在清理工作里,每销毁个痕迹,就是为战友多开扇生门。 其实他们早有准备。1950年1月蔡孝乾叛变后,台岛空气像凝住了,特务拿名单挨家搜,连吴将军这样的中将次长都被盯梢,更别说他们这些下属。 天没黑透,保密局的人就破门而入。二处处长叶翔之挥着叛徒供出的名单,喝令“带走”。审讯室里,特务劝降:“认个错就能活命,还能谋官职。”王正均轻笑:“跟着将军做的都是正经事,没什么错可认。”林志森干脆推开纸笔,自始至终一言不发。 蔡孝乾身为台工委领导,一顿牛排就供出1800多人名单...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但荣耀的背后,是一个家庭长达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吴石牺牲七天后,他16岁的女儿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流落台北街头。没人敢收留他们。两个孩子睡在街角,直到侄子吴荫先冒着风险把他们藏了起来。吴学成从此辍学,在街边洗衣服、端盘子,不到二十岁就嫁人,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破碎的家。比她小九岁的弟弟吴健成,也被她一手拉扯大。 而留在南京的另两个孩子吴韶成和吴兰成,顶着"国民党将领子女"的标签,一个在河南工作二十年未得升迁,一个被分配到内蒙古边远医院默默奉献。他们从不敢打听父亲的事,只知道不能说。 直到1981年,四个兄弟姐妹在美国重逢。47岁的吴学成见到大哥第一句话是:"你们在大陆受人照顾,我们在台湾什么都没有。"她说这话时眼里没有怨恨,只有深埋的委屈。直到这时,他们才拼凑出父亲完整的人生轨迹一﹣那个生于1894年福建螺洲的书生将军,那个在抗战胜利后看清世道,从1947年开始为共产党工作、两年后带着家人赴台潜伏的革命者。 1994年,吴石与妻子王碧奎的骨灰被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这位一度无家可归的将军夫人,晚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平反。而吴学成晚年常对子女说:"你们的外公不是不爱我们,他是爱这个国家胜过爱自己的小家。"这句话,她用了整整一生才真正的理解。 如今在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广场,#因为一个片段看了整部剧 #强烈推荐 #沉默的荣耀最新剧情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吴石烈士牺牲后,陈诚冒死护遗孤,借"陈明德"化名助其子女求学立足,情义与人性在时代风雨中闪光。1950年6月的台北,中共隐蔽战线上的杰出将领吴石将军倒在了枪口下。临终前,他挥笔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的诗句,那份赤诚仿佛把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最刺骨的悲壮,深深烙进了历史的肌理。吴石牺牲后,留下妻子王碧奎和一双年幼的儿女﹣-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吴健成,一家人瞬间坠入深渊,在风声鹤唳的台北街头流浪,捡剩饭充饥,蜷缩在街角避寒。没人料到,这场血色悲剧的背后,一双隐蔽的手正悄悄为他们撑起遮雨的屋檐。这双手的主人,竟是国民党一级上将陈诚﹣﹣蒋介石最倚重的"土木系"领头人,时任台湾当局的"行政院长"。在政治高压下,他选择用年轻时用过的化名"陈明德",顶着丢官丧命的风险,为老友的遗孤铺出一条生路。陈诚和吴石的交情,要从保定军校的岁月说起。两人是同窗,吴石学炮兵,陈诚读步兵,课堂上常因战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课后却能凑在一起啃窝头谈理想。后来北伐战争打响,陈诚任团长,吴石是师部参谋,好几次陈诚的部队陷入重围,都是吴石靠着精准的战术分析帮他解围。那些在战火中同生共死的经历,让这份同窗情早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成了兄弟般的情谊。尽管后来政治道路分岔﹣﹣石因不满国民党腐败选择站到人民一边,1948年借故将国民党298箱核心机密档案留在福州,1949年赴台后更以"国防部参谋 说点什么… 1.4万 984 971 439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