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69
00:00 / 09: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2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2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0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3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0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0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5
告别习得性无助,助力学生提升自我效能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明明能改变现状,却默认‘我不行’?这很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这个概念源于1967年的动物实验:狗被关在笼中,笼子上装了一个蜂音器。蜂鸣器一响,狗就会被电击,起初它会挣扎,笼子锁着的,狗逃不出去。重复多次后,哪怕笼门打开、蜂音器再响,狗也不再逃跑,反而直接倒地颤抖——狗默认了‘再努力也没用’这样的想法,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状态不仅出现在动物身上,生活里也很常见:比如有人多次减肥失败,后来明明有轻松的控食方法,却直接放弃,说‘我天生就是易胖体质’喝口凉水就能胖;学习中更典型:有的学生数学考差了几次,之后可能遇到简单的计算题也直接空着,说‘我根本学不会数学’,我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甚至故意拖延作业、只做抄写类的不用过多思考的轻松任务,这样越学越沮丧,有些学生还因为‘怕失败’而故意摆烂。 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跳出‘习得性无助’呢?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1. ‘学习任务拆解’:把大任务拆成能立刻完成的小事,打破“任务太难不敢动”的僵局,就像爬山,没有爬过山的人,不要给他设置成一千米,而尝试着爬二百米,三百米,一次次叠加,这样用小成功积累信心。 2. ‘错题归因调整’:遇见错题,写清楚具体原因,把‘我不行’换成‘这次方法不对’或“我没有及时复习”,拒绝“我太笨、我不行、我不会”这样的言辞; 3. “正向反馈机制”:每天夸一夸,家长和老师可以就某一件事儿,夸一夸细节的改变,比如孩子练写字,不要说整体写的很棒,而要说哪一笔哪个字比昨天有进步,而不是简单的说“你真厉害”这样笼统的话术。 4.“睡前成功清单回顾”,每天临睡前想一想今天所做过的成功的事情,我今天做对了多少题,背会了多少单词,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别让‘习得性无助’困住你——每一次小行动,都是打破循环的开始。”#知识分享 #普及知识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2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