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堂课公开课,把《秋天的雨》搬进博物馆 🍂 嘿,各位老师同行们!马上要开学啦,咱们的公开课又该准备起来了。 最近在备三年级的《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但怎么把它上得不枯燥,让孩子们真正沉浸进去呢? 这次我尝试了一个新思路——用大情境教学法,把整个课堂设计成一场“秋日奇妙博物馆”的策展活动。 📍 我们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身份转变: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听讲的学生,而是主动探索的“小小策展人”,老师是引导他们的“馆长”。学习任务,就是他们的“策展任务”。 结构可视化:课文结构特别清晰,总起句带着分述。我们就利用这一点,把课文的结构直接变成了博物馆的导览图。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展览的序厅 色彩、气味、声音三个自然段 → 色彩馆、气味馆、自然生态馆 任务游戏化: 品读优美的比喻、拟人句,不再是单纯的分析,而是为博物馆的“展品”(如银杏叶、小松鼠)撰写解说词。 课后的仿写练习,变成了“为博物馆增添一件你自己的新展品”的创意环节。 这样做下来,整节课的目标感和趣味性都强了很多。孩子们不是为了“学习课文”而学习,而是为了“办好一场展览”这个共同目标去探索、去创造。 希望这个小小的设计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灵感!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8: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