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原创视频 #历史四渡赤水是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的赤水河流域,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转折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以下是具体介绍: -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黔北土城方向前进,准备北渡长江。28日,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与川军郭勋祺旅等6个团激战,因敌情判断有误,形成对峙。29日,红军撤出战斗,在土城附近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县境。  - 二渡赤水,遵义大捷:红军进入川南后,因川军重兵布防,无法北渡长江,遂进至云南扎西地区。2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转兵东进,18日至20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相继攻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三渡赤水,引敌西进:3月2日,蒋介石飞赴重庆部署新的围攻。15日,红军为打击周浑元纵队,发起鲁班场攻坚战,激战一天未克,遂于17日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向西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此次渡河,红军故意在白天大张旗鼓地进行,以迷惑敌人。  - 四渡赤水,跳出重围:红军三渡赤水后,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迷惑蒋介石调重兵增强长江防线。3月21日夜,红军主力突然从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四渡赤水河,返回黔北,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急调滇军“保驾”。滇军东调后,红军急行军连克惠水、长顺等县城,渡过北盘江,于4月底佯攻昆明,5月上旬在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完全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娄山关大捷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之后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土城战役、赤水战役失利,红军被迫转向扎西地区。 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堵红军,滇军、川军、中央军和黔军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红军面临巨大压力。 中央红军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以打开局面,娄山关成为红军前进的必经之路。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8日朱德下令进攻娄山关,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采取正面强攻和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术,成功占领娄山关,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安全条件。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再度向娄山关挺进。红十三团担任第一梯队主攻,在娄山关红花园与黔军1旅6团遭遇,经激战占领大尖山、小尖山等制高点。随后,彭雪枫派出一营攀登悬崖进攻点金山,至下午5时,红军成功打下关口,黔军1旅6团退守关南黑神庙一线。26日清晨,敌人借大雾发起反攻,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此役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红军截断了板桥与遵义之间的联系,围歼王家烈的4个团,并乘胜追击,击败敌军2个师。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红军和党中央的信心,让红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为后续的战斗和长征的继续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该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红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使红军在战略上获得了主动。 战役中,红军采用了正面攻击、两翼包围、迂回穿插等多种战术,展现了红军指挥员的卓越军事才能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为红军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以文物和照片、战斗沙盘及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展示了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娄山关战斗的恢弘历史画卷。#长征#娄山关战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5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四渡赤水为什么是教员最得意的之作: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1月至3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其过程大致如下: 一渡赤水: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月下旬从贵州遵义地区出发,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 二渡赤水:红军在四川境内稍作休整后,为了继续北上,于2月中旬再次东渡赤水河,返回贵州。 三渡赤水:红军在贵州境内进行了一系列机动,于3月上旬第三次西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四川。 四渡赤水:红军在四川境内巧妙地调动敌人后,于3月下旬第四次东渡赤水河,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战略意义: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关键战役,成功地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继续北上创造了条件。 战术意义:毛泽东同志的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使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调动敌人,实现战役目的。 精神意义:四渡赤水战役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治意义: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对于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四渡赤水战役 #教员 #爱国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一张图了解红军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以下是其历史故事 :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此时,中央红军面临着40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1月19日,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总部撤出遵义城,向北进发,准备经川南渡过长江。27日,中央红军各部到达黔北土城地区,28日,与尾随的川军郭勋祺部激战,因敌军兵力超出预期,红军于29日从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即一渡赤水。 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县境后,因北进计划受阻,于2月7日向云南东北部的扎西地区集中。蒋介石企图在扎西消灭红军,毛泽东则命令红军出其不意,离开扎西,挥师东进。2月19日至20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渡口东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地区,即二渡赤水。随后,红军相继攻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取得遵义大捷。 3月14日,红军主力移师鲁班场,进攻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因战场形势变化,红军当晚撤离。3月16日至17日,红军从茅台镇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此次渡河,红军故意大张旗鼓,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迷惑敌人。 蒋介石急调重兵增强长江防线,红军主力则突然于3月21日至22日从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四渡赤水河,然后调头南下,3月底南渡乌江。接着,红军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调滇军“保驾”,云南空虚后,红军急行军向云南进发,于5月3日至11日在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完全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赤水河#四渡赤水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