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8
##华夏文化#祖师爷文化#文化大家#中国文人画的祖爷人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幕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窕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是唐朝诗人王维隐居嵩山时所作的一首诗。王维不仅擅长诗文,还是一位画家,他擅画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画的祖师爷。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运城人,出身名门贵族河东王氏,幼年即聪明过人,才华早显,精通诗、文、书、画和音律。公元721年进士及第,历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一直半官半隐,公元734年,曾隐居于嵩山。安禄山之变后,王维被俘,被迫任伪职,唐军收复长安后,得以宽宥,官至尚书右丞。公元761年7月卒,享年61岁。王维儒、释、道兼通,擅长诗、书、画、音乐,其诗受禅宗影响颇深,多用五律五绝咏山水田园,一生留下诗篇400多首,诗名盛于开元,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在唐代已属名流,其山水画其清新雅淡,富有禅韵,主要作品有《辋川图》、《江干雪霁图》,他的画风、绘画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宋朝以后文人画大兴,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王维被追为文人画鼻祖,著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决》存于世间。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评价其: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好朋友,您所从事的行业的祖师爷是谁呢?想要了解中国文化里三教九流的文化典故,来关注我。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暮寅3月前
唐诗《归嵩山作》解读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一、创作背景:从“仕”到“隐”的人生转折 此诗约作于开元中期(720年代),是王维早期隐居嵩山时的作品。王维早年怀有积极用世之志,二十一岁中进士,任太乐丞,但因下属舞黄狮子(皇家专属表演)受牵连被贬济州司仓参军。这段经历让他对官场产生疏离感,加之受母亲崔氏(虔诚佛教徒)影响,逐渐萌生归隐之意。《归嵩山作》正创作于他结束济州贬职后,返回嵩山隐居的途中,既是对归途实景的记录,也是心境转变的写照——从“兼济天下”的理想,转向“独善其身”的淡泊。 二、诗句解析:一幅流动的归隐画卷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指清澈的河流,“长薄”是草木丛生的原野(《楚辞》有“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开篇以开阔的山水为背景,清冽的河水蜿蜒流淌,两岸草木丰茂,诗人驾着车马缓缓前行,“闲闲”二字形容车马从容不迫的状态,既写行程的舒缓,更暗含心境的平和——此时的王维已褪去初入仕途的急切,开始享受归隐途中的宁静。 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流水如有意”:河水潺潺流动,仿佛理解诗人的归意,主动相伴而行;“暮禽相与还”:傍晚的鸟儿结伴归巢,与诗人同向嵩山。表面写景,实则借流水、飞鸟的“有意”“相与”,暗喻自己对归隐的坚定——自然万物都在回归本真,人亦当如此。此联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却更添灵动,人与自然的默契跃然纸上。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意境陡转,从温馨的“流水”“暮禽”转向苍凉的“荒城”“古渡”。“荒城”是废弃的城池,“古渡”是古老的渡口,二者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落日满秋山”则以宏大的空间感收束画面——夕阳的余晖铺满整个秋日的山峦,金红与萧瑟交织,既有壮美,又含寂寥。这一联并非单纯写景,而是隐喻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曾经的仕途(如“城”“渡”般热闹)已成过往,如今面对的是归隐后的清寂(如“荒”“落”般平淡),但“满”字又透露出一种接纳与包容——他并未因寂寥而颓丧,反而在苍茫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形容嵩山高远绵延,“闭关”原指佛家闭门静修,此处指隐居修行。诗人站在嵩山脚下,回望来路,决心从此远离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