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习说话,家长最容易走进这两个误区 1.使用“婴儿语”或过度简化 行为:长期用“吃饭饭”、“睡觉觉”、“车车”等叠词,或者模仿孩子不准确的发音(觉得好玩)。 问题:孩子需要听到丰富、准确的语言模型才能学习。长期使用婴儿语会限制孩子接触更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更好的做法:主要使用清晰、准确、语法正确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可以在孩子使用简单词时,自然地用完整句子复述和扩展。例如孩子说“狗”,家长可以说:“对,这是一只棕色的大狗,它在跑步呢。” 2.强迫孩子说话或施加压力 行为:“叫阿姨!快叫阿姨!”“说‘谢谢’,不说不能拿!” 或者在孩子说不出时表现出失望或焦虑。 问题:让孩子把说话和紧张、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可能导致沉默或抗拒。 更好的做法:做好示范即可。例如,自己先对阿姨说:“阿姨好!宝宝,这是阿姨。” 当孩子表现出想要某物时,可以说:“宝宝想要小熊?我们可以说‘给我小熊’。” 如果孩子不说,平静地递给他并简单说“给你小熊”,避免强迫。 真正滋养孩子语言的,不是刻意的课程,而是日常交流中那份全然的关注与耐心。当你放下焦虑,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真实的喜悦回应他每一次发声的尝试,你会发现语言之花已在你们之间悄然绽放。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节奏,而最好的启蒙,是让他感受到表达本身带来的连接感与力量。你已经在用爱为他的语言之路铺下最坚实的基石#语言发育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爆发期 #学说话的宝宝 #育儿知识分享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9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