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5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2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Inn61周前
顾城这样谈及惠特曼:“他怪样地看着人类,轻微地诅咒而更加巨大地爱着人类。他的诅咒和热爱如同阳光”。 顾城这段对惠特曼的评价,非常精准、传神,堪称诗人对诗人的“灵魂识别”。这短短几句话,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惠特曼精神世界的核心大门。 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顾城这句话里的几层 1. “他怪样地看着人类” 这里的“怪样”并非贬义,而是指惠特曼那种超越世俗、打破常规的视角。他不像当时的许多作家那样,从宗教、道德或阶级的既定框架去观察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近乎原始和宇宙性的眼光来审视。 平视而非俯视:他看总统和看妓女、看黑奴和看白人工人,用的是同一种充满好奇与赞赏的眼光。 “草叶”的视角:如同他诗中的“草叶”,微小却普遍,他从每一个最平凡、最卑微的个体身上,看到了神圣和不朽。这种视角在当时的文学中是“怪异”的,是革命性的。 2. “轻微地诅咒而更加巨大地爱着人类” 这是顾城点出的惠特曼最核心的矛盾与统一。他的爱与诅咒并非对立,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轻微地诅咒”:惠特曼的诅咒,并非恶毒的憎恨,而是对他所热爱的“民主”、“个体”和“生命”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束缚、虚伪、不公与异化所发出的不满与批判。他诅咒一切压抑生命本真、阻碍灵魂自由的东西。例如,在《自我之歌》中,他同时拥抱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体现了他对世俗道德标准的某种“诅咒”和超越。 “更加巨大地爱着人类”:这是他一切的基石和归宿。他的爱是磅礴的、包容一切的、近乎神性的。他爱人类的肉体,爱人类的精神,爱人类的劳动,爱人类的欲望,爱人类的群居,也爱人类的孤独。这种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次呼吸。正如他在《我歌唱“自己”》中开篇明义:“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3. “他的诅咒和热爱如同阳光” 这是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 阳光的本质:阳光普照万物,不分善恶美丑。它既能让鲜花绽放,也能让腐败之物显形。它温暖生命,也曝露瑕疵。 ·惠特曼的爱与诅咒:正是如此。他的“巨大热爱”像阳光一样,无条件地覆盖和滋养所有人类。而他的“轻微诅咒”,则像阳光中蕴含的紫外线,具有消毒和批判的功能,目的是为了让他所爱的事物更加健康、真实、茁壮。诅咒是为了更好地爱,是爱的一种激烈表达形式。 二者同源,不可分割。 回到惠特曼的诗中
00:00 / 3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