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百年的家国回响: 文/郑健 公元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赤嵌城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那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的庄严宣告,终结了38年的殖民统治,让宝岛重归祖国怀抱 。这位民族英雄以智勇捍卫领土完整的壮举,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反对外来侵略、坚守国家主权的精神遗产,成为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坐标。 三百余年后,台海局势虽历经变迁,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法理事实从未改变。从《开罗宣言》明确日本需归还台湾,到联大第2758号决议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的认同一以贯之 。如今,郑丽文秉持“九二共识”,高呼“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倡导台湾民众自信说出“我是中国人”,正是对郑成功爱国精神的当代传承 。 她主张恢复两岸制度性对话、推动交流合作的路线,契合了88%台湾民众期待两岸维持沟通的主流民意 。在“台独”路线引发台海风险的当下,这种务实选择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民生的负责——毕竟两岸产业链深度嵌合,文化纽带源远流长,和平发展才是共赢之道。 从郑成功驱荷复台到当代推动两岸融合,跨越世纪的追求一脉相承。历史早已证明,维护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郑丽文的立场彰显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而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终将指引台湾完成回归祖国的历史必然。 36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被冠于民族英雄。360年后,如果郑丽文能带领台湾回归,也不失为民族英雄! ————让我们轼目以待!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虚涵5天前
诺奖之思:文明赓续中的求索与革新 每至诺贝尔奖名单揭晓之际,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愫在国人心中激荡——那是对民族辉煌过往的回望,更是对当代学术高度的叩问。我们坐拥十几亿人口的磅礴基数,承载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薪火,在四大古文明的星空中唯有中华文明始终璀璨,祖先们以四大发明等卓越成就照亮人类文明进程,让东方智慧一度引领世界潮流。然而,这份代表全球顶尖学术认可的荣誉,在我国的斩获却寥寥可数,这份落差背后,是难以言喻的怅惘,更藏着亟待深思的时代命题。 世人常赞华夏民族聪慧坚韧,美国顶尖高校的讲台上不乏华人教授的身影,硅谷的技术浪潮中亦有华人精英的深耕。但诺奖得主中,即便出现华人面孔,也多为海外华裔。有人将此归咎于八十年代科学发展的滞后,可屠呦呦团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发现青蒿素的突破性成果,早已证明我国科研力量的潜力。可在她摘得诺奖之后的数十年间,我们为何再难有重量级科研成果跻身这一顶尖殿堂? 回溯往昔,杨振宁、李政道在战火纷飞中于西南联大汲取养分,后赴海外深造终摘诺奖桂冠,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亦在同期书写了学术传奇。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清华、北大等学府已跻身世界大学50强,各类世界排名稳步攀升。但对比日本斩获诺奖的丰硕成果,我们的差距依旧悬殊。坐拥庞大人口基数、深厚文化底蕴与持续增长的科研投入,却在诺奖赛道上进展缓慢,这绝非偶然。 教育制度的争议从未停歇。自八十年代起,我们持续输送学子远赴海外求学,如今这批学者已步入三四十岁乃至五十岁的黄金科研年龄,却未能在诺奖舞台上崭露头角。即便在OpenAI等前沿领域,华人青年的技术贡献清晰可见;在硅谷,华人创办的企业能赢得百亿估值,可为何一到诺奖评选,我们始终处于缺位状态? 五十余载的科研探索与持续投入,无论是国内科研体系还是海外华人学者群体,都不乏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却始终与诺奖无缘。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致,更不能简单归咎于评委偏见,其背后暗藏着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叩问的“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当代的我们同样需要反思:是科研评价体系过于侧重短期效益而忽视原始创新?是基础研究领域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深耕精神?还是创新环境未能充分包容标新立异的探索勇气?杨振宁曾指出,中庸之道与科学所需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存在张力,这种文化传统层面的影响值得警惕;而科研领域合作精神的欠缺、知识积累的代际断层……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北京大学治国理政调研目的: 调查研究留隍“乐善”模式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社会治理现代化及中华文明复兴的深层意义及推广价值。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关乎中国长治久安与中华文明复兴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难点在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乡村建设发展的“自组织”。 激发中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乡村建设发展“自组织”的关键在于激活中国乡土文明之“神”-一信仰。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乡村衰败是源于“失神”,乡村振兴必须“得神”。也就是说,必须置于“中华文明复兴”的视域,才能深入理解和切实把握中国乡村振兴的内核与机制。[注: 神者 大愛也、神韵、神髓也] 中国乡土文明之信仰至今依然存续于乡村民间之信仰场所、历史文物、故事传说及顾恋乡土乡民的乡贤心中。中国乡土文明之机制依然存续于乡民的族谱、祠堂、族训、祭祀活动、节庆风俗中。 激活中国乡土文明之信仰,复兴中国乡土文明之机制,必将推动大量新时代乡贤回归乡村,组织乡族重建,从而实现乡村善(礼)治--此乃中国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与制度根基。 激活中国乡土文明信仰和机制,推进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的典型而生动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探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乡村建设发展“自组织”的经验、机制与方法,并由此提炼可久可大的乡村振兴模式,促进中国乡村振兴政策与制度的优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核心主题:乡贤回归,乡族重建,乡约善(礼)治,乡土文明中国乡村振兴的文明“核”动力。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6: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1
大圓缘1周前
有人问如何看待师徒关系,如果在世间寻得明师,今天浅谈共勉…… 世人寻师,常怀揣一颗寻觅完美偶像之心,目光紧盯着师父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气,于细微处审查其是否如法,于境界中评判其智慧深浅。如此向外攀缘,终将发现世间无一凡夫可堪依止。何以故? 只要尚在人间,便带着与生俱来的业力与局限。若将整个慧命全然寄托于某个个体,失望便是必然的结局——这并非师者之过,而是我们错置了依止之处。 真正的觉醒,始于你将目光从“人”的表象上收回。 “以指指月,指非是月。”师者,正是那根为你指出明月方向的手指。他的存在,其深意绝非成为你依赖的偶像,而是化作一道桥梁,引你渡向自性的彼岸;或如一盏心灯,点亮你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他的言教、行持、甚至示现的不足,都是为了让你看见——真正的明月,是你那颗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本心。 若你紧盯着手指的纹路与尘垢,为其是否完美无瑕而争论不休,便永远错过了天上那轮清辉。外在的师度,其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引你走向真正的自度。他的种种示现——无论是智慧的超然,还是作为凡夫的局限——都是在为你打破对权威最后的依赖,让你有勇气直面并全然信任自己内在的真性。 从此,青山绿水无不是广长舌,顺逆因缘皆可成为磨刀石。万缘万物皆可为师,而你的心,才是那安顿慧命的最终归处。这个转身,是从“籍籍外求”到“念念返照”的蜕变,是从“依人不依法”到“依法不依人”的升华。 当你真正识得这指月之指,便能在一切缘起中看见法性,在一切音声中听闻真理。此时,十方世界无不是你的善知识,每一步都是归家的路途#寻师问道 #独善其身 #开悟 #修行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纪老师:上一次的直播之后,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就在想我能不能把这个直播的内容确立一个方向。 那么我们每次就按照这个方向来和大家互动,因此就有了从今天开始,题为【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系列的古琴文化的交流。 那么在“传道”这一部分里头呢,我或引用古代的文献,或是和大家分享,我从我的恩师林友仁先生、龚一老师、吴文光老师身上所见所闻的,他们的这种精神气质,他们的琴学观念,他们的流露出来的琴道精神,或是我自己的平日里的一些思考。 在“授业”这一部分呢,每一次我还是来和大家讲讲某一个技巧,以及这一技巧运用的法则。 当然,因为来到我们直播间的琴友,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水平各异,所以我们呢,不做那“由浅入深”的,系统的,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内容的安排。 我们非常地随机,这一点请容许我,自己来拿主意、来决定,给我自由的空间。 我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每一次的直播里头,该是什么内容,“传道”是什么内容?“授业”是什么内容?那大家就当作是开盲盒。 那么在“解惑”这一部分呢,当然就需要大家积极地参与。 当然【古琴】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古琴文化、古琴音乐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文化体系。 所以在这整个庞大的体系当中,我的所知所见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这有限的知见当中,大家的提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纪志群古琴#纪志群博士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2
00:00 / 2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