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4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63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33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4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
一、定义与起源 1.基本概念 掐丝珐琅以金属丝(多 为铜丝或金丝)掐成图案轮廓,焊接于金属胎体表面,再填入珐琅釉料烧制而成。其名称源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年) 工艺成熟且以蓝色釉料为主流的特点,故俗称“景泰蓝”。 2.历史起源 ●传入中国: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地区(约5-6世纪),13世纪随蒙古西征传入中国,元代已出现早期作品 ●本土化发展:明代宫廷设立“御用监”专司珐琅器制作,景泰年间工艺达到高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进一步创新,形成繁复华丽的风格。 二、制作工艺流程 掐丝珐琅的制作需经十余道工序,核心步骤包括: 1.制胎:以紫铜板捶揲或錾刻出器物雏形,要求胎体轻薄且结构稳固。 2.掐丝:用镊子将扁铜丝掐成纹样轮廓,焊接于胎体表面,形成“骨架”。此工序需极高技艺,丝线粗细均匀、转折流畅,体现图案的精细度。 3.点蓝与烧蓝:将珐琅釉料按色填入丝间空隙,经800°C高温多次烧制,使釉料熔化并与金属结合。釉料需反复填补、烧制3- 5次方能达到色彩饱满。 4.磨光与镀金:用砂石、木炭打磨釉面至光滑,最后对金属丝镀金,增强光泽与防腐性。 三、艺术特点与风格演变 1.工艺特征 线条与釉色:掐丝线条纤细婉转,釉料色彩明艳(如元代宝石蓝、清代霁红等),釉面常带砂眼,需以蜡补工艺修复。 ●纹饰主题:以缠枝莲、龙凤、云鹤等传统吉祥纹样为主,清代常融入西洋花卉与山水画元素。 2.朝代风格差异 ●元代:器型端庄,釉色纯净如水晶,纹饰疏朗大气,常见番莲纹与阿拉伯式几何纹。 ●明代:纹饰渐趋繁复,釉料色调偏灰蓝,布局对称严谨。 ●清代:乾隆时期达到巅峰,釉色丰富(达数十种), 纹饰极尽奢华,出现仿古铜器、佛像等创新题材。 四、文化价值与传承 1.工艺融合 掐丝珐琅集青铜铸造、瓷器烧制、雕刻绘画于一体,是中外技术交流的典范。其金属加工与珐琅烧制技艺分别于2006年、201 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现代创新 ●艺术拓展:掐丝珐琅技法被应用于画珐琅、首饰设计等领域,如珐琅掐丝画结合油画与浮雕技法。 ●保护与传承:通过非遗工坊、网络展销(如“天好展销馆”)推广技艺,吸引年轻一代参与。 五代表作品与收藏 元代:缠枝莲纹藏草瓶、龙耳瓶(现存故宫博物院)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尊、景泰蓝凤耳豆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凫尊、莲藕式瓶(工艺登峰造极)#生活服务热点中心 #掐丝珐琅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