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4
烽火余情: 陈诚与吴石家属的跨立场守护 1950年的台湾,政治阴霾密布。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因秘密为中共传递情报,在叛徒告密后被捕,6月10日于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留下“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的绝笔诗句。这场风波并未随他的牺牲而平息,按照当时的惯例,“匪谍”家属难逃株连,妻子王碧奎随即被投入监狱,16岁的女儿吴学成与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瞬间沦为无依无靠的流浪儿,“吴石家属”的身份让亲友们避之不及。 就在这个家庭濒临破碎之际,时任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伸出了援手。他与吴石有着深厚的渊源——两人同为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生,北伐战争时期曾并肩作战,在战壕中共享干粮、共避炮火,结下过命的情谊。尽管后来因信仰不同走上殊途,但这份旧情并未在政治漩涡中泯灭。 作为台湾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陈诚顶着“通敌”猜忌、特务机构施压等多重风险,亲自干预案件。原本被判处九年监禁的王碧奎,在他的斡旋下仅关押七个月便获释出狱,这一转折在台湾解密档案与吴石家属的回忆中均有明确印证。 出狱后的生活依旧艰难,王碧奎带着孩子住在漏风的小屋,始终处于特务监视之下。陈诚的守护并未止步,他选择以隐秘的方式持续提供帮助:通过副官为孩子们改名换姓,对外宣称是陈家远亲,安排他们进入教会学校就读,连学费与校服都一并料理妥当。得知幼子吴健成爱读书,他特意从上海捎来全套《资治通鉴》,附上“闲时翻翻,莫负光阴”的便签;每逢春节,米、油、腊肠等年货与孩子们的新鞋总会准时送到;女儿吴学成发烧时,陈诚夫人还亲手熬制雪梨汤送到床头。 这份跨越立场的关怀延续了十余年。1960年吴学成考上台湾大学,陈诚写信告诫“学问是护身符,做人要像竹子——根扎得深,腰板才硬”;1977年吴健成获美国全额奖学金,他特意谈心叮嘱“外面世界大,但记着根在哪儿”。正是这份在刀尖上的坚守,让吴石一家在绝境中得以保全,最终子女成才,王碧奎晚年赴美国安度,1994年与吴石的骨灰合葬于北京香山,墓碑“丹心在此,与山河同”的刻字,为这段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诚的义举,既是对同窗战友情的交代,更是在极端政治环境中对人性底线的坚守,如一束微光穿透历史阴霾,成为跨越立场的温情印记。 (注:经史料核查,文中“伍实”应为“吴石”,“王碧桂”应为“王碧奎”,均为史料记载中的准确姓名。) #向英雄致敬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但荣耀的背后,是一个家庭长达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吴石牺牲七天后,他16岁的女儿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流落台北街头。没人敢收留他们。两个孩子睡在街角,直到侄子吴荫先冒着风险把他们藏了起来。吴学成从此辍学,在街边洗衣服、端盘子,不到二十岁就嫁人,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破碎的家。比她小九岁的弟弟吴健成,也被她一手拉扯大。 而留在南京的另两个孩子吴韶成和吴兰成,顶着"国民党将领子女"的标签,一个在河南工作二十年未得升迁,一个被分配到内蒙古边远医院默默奉献。他们从不敢打听父亲的事,只知道不能说。 直到1981年,四个兄弟姐妹在美国重逢。47岁的吴学成见到大哥第一句话是:"你们在大陆受人照顾,我们在台湾什么都没有。"她说这话时眼里没有怨恨,只有深埋的委屈。直到这时,他们才拼凑出父亲完整的人生轨迹一﹣那个生于1894年福建螺洲的书生将军,那个在抗战胜利后看清世道,从1947年开始为共产党工作、两年后带着家人赴台潜伏的革命者。 1994年,吴石与妻子王碧奎的骨灰被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这位一度无家可归的将军夫人,晚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平反。而吴学成晚年常对子女说:"你们的外公不是不爱我们,他是爱这个国家胜过爱自己的小家。"这句话,她用了整整一生才真正的理解。 如今在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广场,#因为一个片段看了整部剧 #强烈推荐 #沉默的荣耀最新剧情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的枪声,结束了吴石将军的生命,却将他的妻儿推入无尽深渊。彼时,16岁的吴学成拉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穿着破旧行走在台北街头,路人避之不及。他们的母亲王碧奎被关在保密局牢房,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不见天日。 吴石1894年出生于福州,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才能出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他都立下功劳,在军界颇具声名。陈诚在保定军校结识吴石,视其为学霸,对他极为钦佩。北伐时,两人结下过命交情。后来,吴石因对国民党腐败失望而政治觉醒。1949年,他随国民党败退台湾,获陈诚力荐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并授中将军衔。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吴石已是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情报人员,代号“密使一号”。1950年初,身份暴露后,他和妻子被捕。审讯中,吴石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留下“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的诗句。 吴石牺牲后,家人的遭遇令人痛心。房东驱赶,邻居躲避,两个孩子无家可归,只能在公园长椅过夜,饿了就翻垃圾桶找食物。台湾寒冷的夜晚,吴学成用瘦弱的身体为弟弟挡风。 在这绝望时刻,陈诚和吴荫先伸出了援手。陈诚虽与吴石政治立场不同,但念及昔日情谊,不顾政治风险,积极奔走保释王碧奎。1951年初,被关押7个月的王碧奎重见天日,此时她已瘦骨嶙峋、头发花白。在王碧奎被关押期间,吴学成和吴健成得到吴石旧部下资助,而这背后是陈诚用政治地位撑腰。 吴荫先是吴石的族孙,一个普通台湾百姓。他怀着善良勇敢的心,将两个孩子接到家中,一句“别怕,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的”,让孩子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王碧奎出狱后,为了生计给人缝补衣物,吴学成辍学擦皮鞋贴补家用。小吴健成在学校常被欺负,但他争气地考上台湾大学,还获得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 远在大陆的吴石其他子女也历经磨难。长子吴韶成因父亲“国民党背景”被下放农村,牙齿全坏;大女儿吴兰成毕业后到内蒙古林区医院工作近二十年。 1973年,吴石获追认为革命烈士。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家人在美国相聚。1993年,王碧奎在美国辞世。1994年,吴石与王碧奎骨灰合葬北京香山,墓碑上“丹心在兹,与山河同”八个字,是对英雄的永恒铭记。陈诚与吴荫先在特殊时期的善举,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8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8: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
00:00 / 06: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9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