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3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是道家思想中关于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一种人生态度。其释义如下: 逐字释义: - **知其不可奈何**:认识到某件事已无法改变或无法达成(“不可奈何”指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境遇)。 - **安之若命**:安然接受它,如同接受自然的命运(“命”指天命或客观规律)。 整体含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 当人面对无法改变的逆境或人力所不及的事情时,不强行抗拒或过度挣扎,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现实,将其视为命运(或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从而减少内心的痛苦,达到精神上的超脱。 道家思想背景: 1. **顺应自然**:庄子主张“安时处顺”,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力有时无法违逆。 2. **精神自由**:通过接纳“不可奈何”之事,避免因执念而陷入精神困局,实现心灵的逍遥。 3. **与“认命”的区别**:并非消极屈服,而是通过理性认知局限后,主动选择内心的平和,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应用场景: - 面对疾病、生死等自然规律时; - 遭遇社会动荡或个人无法改变的困境时; - 现代心理学中的“接纳疗法”与之有相通之处。 名句关联: 《庄子·德充符》中“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进一步强调,这种态度是修养高尚者的体现。 此思想对后世文人(如陶渊明、苏轼)的豁达人生观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中化解执念的重要智慧。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37: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庄子杂叙】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心法 《庄子·外篇·骈拇》第一节承上启下。对《庄子·内篇》的《齐物论》《人间世》《应帝王》的精神都有所回顾,并阐明“蛊惑驱使天下的人们信守追比不及的礼法”是歪门邪道,在理论上升华了中庸之道,在方法上完善了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的问题,现在也存在。比如:设置的考核指标,不是鼓励你跳一跳、够一够,而是让你本来完不成。让你干不擅长的事情,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 中庸之道:把握至正本性 中庸方法:坚持实事求是 《中庸》一书中,将中庸思想核心要义精炼为:执两用中,和而不同,过犹不及,允执厥中。庄子在其内涵上进一步丰富了方法论:顺其自然,辩证统一,端正己身,正而后行。贯穿其中的,是超脱自我的实事求是。 中庸心法:迈过坎推开门 迈过心里的那道坎。打开人生的那扇门。 修道,先要明理,次要宽心,后要证入,最后才能率性。明白了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道理,要有广大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去接纳它,不断地在“事上练”,真正把超脱自我、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辩证统一、端正己身、正而后行等天下至正的天然本性,烙印在性格底色里,镌刻在行为习惯里。 恩格斯说:“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中庸是原则,原则并不僵化,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春歌》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打开心门,自性本具,拥抱中庸。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