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00:00 / 0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0
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已盛行,由于主要是一边劳作一边歌唱,注重唱,所以这时还是采茶歌,经宋民歌、元杂剧的发展影响,戏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清乾、嘉庆年间(1736年到1820年),该戏曲形成了独角戏(单人演唱的戏曲形式)、两小戏(两小戏是由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两个角色演唱的戏曲形式)、三小戏模式(指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在台上表演的戏曲形式,这时已积累剧目130余个),嘉庆至光绪年间(1820年到1908年),该戏曲由“三小戏”发展到“三打七唱”模式(指由三人使用打击乐器伴奏并参与帮腔,七人担任角色进行演唱),这时已经由原来的采茶歌进阶成采茶戏,由于形成于黄梅地区,也叫黄梅采茶戏。 大概在这个时期,该戏曲已经有了好几个别名了,例如,采茶戏、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色、下河调等。清末湖北黄梅县频发水灾(如乾隆至道光年间),大量灾民逃荒至安徽安庆地区,将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带入当地。其实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29日(阳历10月14日),上海《申报》就发表《黄梅淫戏》一文,“黄梅淫戏”就是“黄梅戏”,表明已有黄梅戏之名,只是为了加以诋毁才加个“淫”字。但“黄梅淫戏”并不是黄梅戏的正式名称,而黄梅戏才是,所以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早出现“黄梅戏”这个名字的日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五日,《申报》载《淫戏宜禁》:“迩来芜湖到有湖北戏班专唱黄梅调淫剧。”这说明黄梅戏又有了“黄梅调”的名称。1921年,《宿松县志》则明确说:“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黄梅县简称梅邑)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1953年戏改,在多个名称中最重终选定黄梅戏这个名字。有人说黄梅采茶戏不同于黄梅戏,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洪年(黄梅县籍) 师承谱系可追溯至同治年间黄梅采茶戏艺人龚三齐。 其1987年录音《蔡鸣凤辞店》与安徽同期录音存在明显同源特征,文化部2017年《国家级非遗名录》 将“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列为同源项目,承认湖北起源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5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4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8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