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3
中国对撞机之争:2500亿背后的科学与未来之辩 #中国高能粒子对撞机#物理学家杨振宁 # 中国对撞机之争:2500亿背后的科学与未来之辩 2012年,一项耗资高达2500亿人民币的巨型科学工程提案在中国科学界投下一枚震撼弹:建造世界领先的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提议者、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以极大热情呼吁:“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而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则率先抛出质疑:“建成后谁用?岂不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两位科学泰斗的公开争论,将科学领域的专业决策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公众讨论。 那台价值堪比三峡工程的巨大仪器 CEPC并非普通装置,而是一座环绕周长达100公里(约为北京五环周长2.5倍)的地下科学“巨兽”。粒子将在真空管道中以接近光速疾驰,在精心设计的四个对撞点上猛烈碰撞,犹如人类制造的宇宙“大爆炸”。位于核心区域的巨型探测器则负责捕捉这瞬时辉煌——每秒近亿次的碰撞中产生的蛛丝马迹。 其首要目标直指人类知识的顶峰之一:希格斯玻色子。这座“上帝粒子”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堪称解开粒子世界质量谜题的关键钥匙。CEPC计划将希格斯粒子视作显微镜下的标本,其探测精度将达到1%,远超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10% 表现,试图揭示现有理论无法覆盖的深层次物理规律。如果成功,将标志着人类物理学认知疆域的又一次重大拓展。 泰斗忧虑:巨大的问号与成本的深渊 杨振宁教授站在宏观国家发展和科研资源分配角度提出根本性顾虑: 难以承受的财务重负:2500亿预估费用(2018年价),其规模已超过三峡工程总静态投资。即使分多年投入,其金额巨大可能挤压其他重要基础科研与社会民生经费。 技术主导力的丧失风险:如此巨大的科学装置涉及粒子加速器、精密探测技术、超级计算等多个高精尖技术领域,我国在这些领域尚未完全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存在过度依赖外国技术的可能。 人才培养悖论:“为他人作嫁衣”之忧指向潜在人才流失:建成后国际顶尖专家汇聚中国操作装置,我们顶尖人才可能在项目结束后被海外尖端研究机构吸引,导致人才流失与智力资本外流。 科学风向的飘忽不定:粒子物理研究方向本身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若耗费数十年建成的超级对撞机撞上物理学的“南墙”,未能产出突破性发现,其沉没成本将无法估量。 杨振宁更主张资源分散支持更多方向(如材料、生物、人工智能)的均衡发展路径,确保整体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 坚守者的蓝图:科学制高点与国家能力的跃升
00:00 / 0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