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楼 # 当“天汉楼”邂逅“口业”:语言背后的文化风云 在汉中,“天汉楼”可是响当当的文化地标,而“口业”作为佛教概念,看似与它不搭边,实则从不同维度,藏着语言行为与文化传播的大学问。 走进天汉楼,就像踏入文化宝库。非遗精品馆、党史陈列馆里,文字、解说像灵动的使者,把历史与文化信息一一传递。亲子活动现场,孩子们身着汉服,跟着师傅学传统手工艺,语言成了他们交流学习的桥梁,一句友善指导,就是“口业”里美好的模样。游客们在这儿拍照打卡,分享体验,语言又成了传播天汉楼形象的魔法棒,正面评价能让它声名远扬,负面言论则可能让它“受伤”。 再说说“口业”,在佛教里,它可是通过言语产生的因果业力。妄言,就像在旅游点评里编造天汉楼的负面信息,骗了人还坏了名声;恶口,在景区与人起冲突时骂骂咧咧,伤了感情又失了风度;两舌,在游客中散布关于天汉楼管理方的谣言,挑拨离间;绮语,在公共场合聊些庸俗话题,与景区文化格格不入。 语言行为对天汉楼的影响可大啦!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客观分享美景、文化活动体验,天汉楼的文化吸引力就蹭蹭往上涨。可要是游客因情绪在景区争执,或在网上发不实评价,天汉楼的声誉可能就受损了。天汉楼的工作人员、讲解员更是责任重大,讲解员生动准确介绍历史,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就强,这文化地标的魅力也就更足啦!#旅行碎片 #旅行vlog #旅行大玩家 #旅行推荐官 #旅行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折柳1周前
英语与汉语:表音和表意的“语言双生花”,藏着怎样的差异与影响? 如果把语言比作人类沟通的“工具盒”,英语和汉语绝对是最特别的两件——一个靠“声音”搭建桥梁,一个用“字形”传递心意。作为表音与表意体系的代表,它们的不同从来不是“发音不一样”这么简单,从诞生之初的“基因”,到我们学它、用它时的感受,甚至影响文化走向、技术发展的轨迹,都藏着截然不同的逻辑。 一、源头里的分岔路:一个“先说话,后写字”,一个“先造字,再调音” 不妨先回到语言的“童年时代”,看看它们最初是怎么长出来的。 英语的起点,是日耳曼部落里热闹的口语——几千年前,部落族人围坐在篝火旁聊天、打猎时喊口号、讲故事,声音先有了,却没个“记录的法子”。后来他们“借”了拉丁字母,把那些口语里的调子(比如“dog”的/dɒɡ/)拆成“d-o-g”的字母组合,才算有了文字。就像先学会了唱歌,再找音符把调子记下来,“声音在前,文字追着声音跑” 成了英语的底色。你看“cat”这三个字母,拼起来读/kat/才知道是“猫”,单看“c-a-t”的形状,半点“毛茸茸、会喵喵叫”的意思都读不出来——字母只是声音的“记事本”,本身不带任何语义。 汉语的诞生则完全是另一条路:古人先盯着眼前的东西“画字”——看到太阳,就画个圆圆的“日”,中间加一点像光晕;看到人靠在树上歇着,就把“人”(亻)和“木”凑成“休”。文字先有了“形”,也跟着有了“意” ,比如“水”的三点水,一看就知道和“液体”有关,“山”的三笔轮廓,像极了连绵的山峰。 只不过早期的汉语有点“分裂”:书面上写的是典雅的文言文(比如“之乎者也”),嘴里说的却是各地的方言(北方说“啥”,南方说“啥物事”)。后来为了给汉字“标音”,古人发明了“反切法”——比如“冬”用“都宗切”,取“都”的声母、“宗”的韵母拼着读,像场“古代拼音游戏”;到了近现代,又学了拼音的方便,用“b、p、m、f”直接标音,才算让“形”和“音”好好搭了伙。但不管怎么变,汉字的“形义绑定”从没丢——看到“泪”字,左边“氵”、右边“目”,不用教也能猜:“眼睛里流出来的水,就是眼泪啊!” 二、学语言时的“不同体验”:一个“好入门,难深想”,一个“慢起步,会思考”
00:00 / 09: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