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9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5
碳普惠项目的额外性评估需结合政策框架、技术方法学和数据监测体系,通过科学量化和第三方核证,确保减排量真实、不可重复且超出常规情景。以下是系统性评估路径和关键要点: 一、核心评估框架与方法 1.基准线对比法 ◦情景设定:构建“无项目时的常规情景”作为基准线,例如: ◦交通领域:石家庄通过最短路径算法模拟高碳出行(如私家车)的排放量,与公交/地铁出行对比。 ◦林业领域:广州以区域森林平均固碳水平为基准,仅当项目通过抚育、灾害防护等措施提升固碳能力时,超出部分认定为额外。 ◦动态调整:部分地区(如山东地热能项目)要求计入期内每7年重新论证基准线,采用最新电网排放因子,确保核算结果与时俱进。 2.财务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经济依赖性:若项目收益(如碳交易)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则具备额外性。例如,分布式光伏项目若仅依赖补贴无法盈利,需碳收益补充。 ◦技术非常规性:采用超行业标准的技术或措施。例如,深圳区域环评碳普惠标准要求新建项目碳足迹较传统工业区降低30%,通过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创新技术实现。 3.政策合规性审查 ◦非强制性:行为未被现行法规强制要求。例如,垃圾分类若为自愿参与则具备额外性,若为强制则不具备。 ◦唯一性:项目减排量未在其他碳交易机制(如CCER)中申报。例如,广州林业碳普惠明确同一地块不得重复申报。 二、分场景评估要点 1.能源与工业领域 ◦地热能项目:山东通过豁免额外性论证降低参与门槛,但要求采用高投资、长回收期的中深层地热技术,且基准线设定为化石燃料供热。 ◦尾水回用项目:广州采用“差异法”对比常规水源与尾水回用的碳排放,通过精准核算替代水量和 3.公众参与与教育 ◦行为引导:通过碳积分兑换、公益捐赠等方式激励参与。例如,广州水投捐赠6051吨碳普惠减排量支持全运会碳中和,提升公众认知。 ◦能力建设:开展开发者培训,例如四川省林草局组织碳普惠方法学解读会,帮助基层单位掌握评估要点。 总结 碳普惠项目的额外性评估需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体系,通过科学方法学、严格核证和动态监测,确保减排量真实、额外且不可重复。开发者需结合地方实际选择适用方法学,善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并密切关注政策与市场动态,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AI、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额外性评估将更趋智能化和标准化,推动碳普惠成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