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2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关于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目前还难以给出确切的定论,因为这涉及复杂的短期气候预测。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分析影响冬季气温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需要明确“冷冬”和“暖冬”是相对于常年(过去30年)的平均气温而言的整季概念,其间完全可能出现短暂的剧烈寒潮或显著回暖。影响我国冬季气候最重要的信号之一是来自数千公里外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当该区域海温持续偏冷,形成“拉尼娜”事件时,冬季风通常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从而增加出现偏冷冬季的概率。目前,持续的拉尼娜事件确实是今年气候预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 然而,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是一个更强大的“背景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的总体趋势是显著上升的,出现极端暖冬的频率远高于极端冷冬。这使得即使是在拉尼娜年,冬季平均气温也未必会很低,可能只是“正常略偏低”,而很难回到几十年前那种持续的严寒。 此外,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其它因素也会搅动大气环流,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例如,北极增温可能导致极地涡旋不稳定,使其分裂南下,从而在短期内给中纬度地区带来极端寒潮天气——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个“暖冬”,我们也可能经历某段时间的“速冻”模式。 综合来看,今年的冬季更像是一场“拉尼娜”的制冷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加热效应之间的博弈。气象部门会持续发布最新的预测。对公众而言,最好的准备就是关注临近的天气预报,因为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防范好每一次寒潮过程带来的健康与出行风险,才是最关键的事。AI生成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