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6
00:00 / 1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6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于192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下是原文: --- ###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 黄花麦果韧结结, > 关得大门自要吃: >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
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读行侠2月前
一个人街上走,领着狗,自律狠人不烟酒。 有人说,故乡对一个作家,像一个符号标记。李娟的书《我的阿勒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她出生于新疆,在阿勒泰生活过几年,形成了纠缠一生的心灵共振。故乡情怀,就是作家文字里的某种灵魂共振,会特别深刻。我的故乡是信阳的一个小山村,叫作白马山,可惜我不是作家,否则可以写一本我的白马山。 我喜欢书中的一段: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你静静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是不是特别温馨。时光流淌过,一位老人,拥有一份暂时的快乐,像世界静止了一样,欢乐在心里涌上来。那是小孙女从城市买回来的礼物,她傻得可以,把老鼠当成宠物给买回来了。 我也喜欢故事中的这一句:按当地穆斯林的礼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如果世界上那些欠钱不还的人都是穆斯林就好了,他们总有清算的一天。 她属马,有个穆斯林欠了她家钱,要抵一匹马。妈妈说要送给她,上班时可以骑马。这种事,想一想挺好,但细想一下,其实挺可怕。如果你没有草原,想养一匹马,其实也不切实际。 滴水泉的那对夫妻,开了一个临时小饭馆,上一年客满为患。夏天淡季的时候,“累死累活干了一整个夏天,房子起来了,新的饭桌也打制好了,新床也添了两个。他们坐下来等待天,等待第一辆车在门口鸣笛刹车,等待门帘突然被猛地掀开等待人间的喧哗再一次点燃滴水泉。” 结果,他们被抛弃了。新公路在戈壁滩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 读李娟的散文,体味文字中的一份真诚,一种在阿勒泰的世界里,无法亲眼看到的风景。比如此刻我就在想:不要选择当人,当羊就可以了,因为一只羊,它当羊就可以了,不用当牛做马。 你是否也曾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找到心灵的栖息地?🌄翻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北疆秘境的门,跟随她的文字,走进那片被岁月遗忘、却充满生命力的土地。在这里,每一片草原、每一座雪山,都在诉说着关于生存、爱与坚韧的故事。 #一个人独外吋光 #我的阿勒泰 @花城出版社 #李娟作品系列 #致每一位好好生活的人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7
00:00 / 1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15
00:00 / 09: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石柳2月前
《半边山记》(记录故乡瓦子坪六十四,山水篇16) 瓦子坪极北,与浏阳接壤处,有地名“半边山”。三十余年前,此地因淘金潮而声名远播,邻乡邻县,无人不晓。说来惭愧,身为地道的瓦子坪人,在故乡的岁月里,我竟从未踏足过这片近在咫尺又似远在天涯的土地。关于它的印象,全系于半边山同学口中:那陡峭蜿蜒、坑洼颠簸的泥土路,是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去瓦子坪村“台子上”的供销社买些日用,翻山越岭,往往耗去半日光景。只记得彼时的大队,有位姓李的女书记,行事雷厉风行,人也生得标致,在当地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半边山留给我的印记,不止于听闻。八岁那年,寒假将至的某个周末午后,一个半边山的女学生来我家取过年新衣。我正于房中嬉戏,母亲在缝纫机前忙碌。骤然间,“砰”的一声,房门撞上我的额角,鲜血立时涌出。母亲惊惶丢下针线,那女生也吓得手足无措。翌年春天,她竟提了个小布袋寻来,里面装着清香的茶泡、一小罐澄澈的蜂蜜,手里还攥着一大束红得耀眼的映山红,说是给我的。如今,指尖触到额角那颗绿豆大小的旧痕,那惊惶的午后与明媚的春日,便隔着岁月悠悠重现。这点点滴滴,便是我在瓦子坪时,关于半边山的所有拼图。 直至今年盛夏,我才第一次真正踏上这片萦绕心头的土地。山路盘桓,两旁林木青翠欲滴,层峦叠嶂的山峰浸润在晨雾里,直插云端,缥缈如仙子居所。半山腰上,白墙黛瓦的人家时而在云雾中隐现,宛如仙境。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最本真的清芬。野花丛中,蜂蝶翩翩;山岭之上,野果、野菌俯拾皆是,灌木丛里竟藏着野生的灵芝。倏忽间有野鸡掠过,竹林幽深处,野生黄精悄然生长。路旁溪涧清澈见底,鱼虾自在游弋,林间鸟鸣清脆悦耳,声声入耳,令人沉醉。 行至当年淘金红火处邱家坡里的山洞旧址,脚步不由得沉重起来。眼前冷清的山壁,如何能想见当年“小香港”般的鼎沸?时光倒回三十余年前。我于八九年离乡工作,九三年远在他乡,便听闻半边山淘金盛况空前。邻乡、邻县、乃至赣鄂两省之人,如潮水般涌来。一时间,山岭之上,金洞密布如蜂巢。有人在此掘得“黄金梦”,一夜暴富;亦有人为争矿脉,拳脚相向,乃至血染山岗;更有人因分利不均,亲朋反目,兄弟阋墙;还有那不幸者,被矽肺病悄然夺去性命……疯狂的淘金潮,让半边山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山河蒙尘,淳朴的乡情伦理亦在利欲熏染下扭曲变形。每每思及,心头便如压重石。#故乡瓦子坪#童年#半边山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