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66665天前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仰望星空的好奇。在蒙昧的远古时代,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日月交替的规律无不引发着先民们对头顶这片浩瀚天地的无尽遐想。他们用最朴素的观察描绘着最早的宇宙图景。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上,在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里都能找到关于天体运行的初步记载。 那时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这便是流传千年的地心说。它简洁明了,符合人类的直观感受,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主流的宇宙观。 地心说的根基深植于人类的感官体验。我们站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它的运动,反而觉得日月星辰在围绕我们旋转。这种朴素的观察结合早期文明的哲学和宗教观念形成了最早的宇宙模型。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宇宙由多个同心球层组成,地球位于最内层,而日月星辰则镶嵌在不同的透明晶体球上,随着晶体球的转动而运行。后来的天文学家如公元两世纪的托勒密为了更好地解释行星在天空中时而前进、时而逆行的复杂运动,在地心说的框架内提出了本轮和均轮的概念。 他认为行星不仅围绕着地球在一个大圆上运动,同时还在这个大圆上沿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这种精巧的几何构造虽然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行星的位置,却也使得整个宇宙模型变得异常复杂和笨重。尽管如此,地心说仍然统治了西方思想界长达一千多年,它的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观测精度的提高,地心说在解释某些天文现象时的困难日益凸显,它的内在矛盾和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最终预示着一场宇宙观革命的到来。 到了十六世纪,一场思想的革命悄然酝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设想: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哥白尼的理论不仅极大地简化了行星运动的解释,将托勒密模型中繁琐的本轮和均轮化繁为简,也为人类理解宇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用一本《天体运行论》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宇宙观。尽管这本书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并因此避免了教会的直接迫害,但它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后来科学探索的熊熊烈火。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