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通过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等举措,到1952年底实现经济全面复苏。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要工业项目,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构建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并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蓬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科技水平显著进步。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2023年超126万亿元,人均国民总收入达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航天工程、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前沿科技领域成果丰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提升。同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在国际上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协调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芒闪耀的你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25
00:00 / 1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9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9: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5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02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中国船舶复兴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船舶事业开启了艰难的复兴之路,从奠基与仿制 到 改革开放与军转民再到 高速发展与崛起阶段。2000-2010: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造船业迎来了“黄金十年”。新船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相继超越韩国和日本,于2010年左右跃居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从散货船等低附加值船型,逐步向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如今,中国船舶工业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民用船舶中国连续多年在全球造船市场上占据约50%的份额,稳居世界第一。大型LNG船: 打破了韩国长期垄断,实现了批量建造,技术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迈向深蓝,打造现代化海军。 航母时代: 进入了“三航母时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自建、从滑跃到弹射的历史性跨越。舰艇“下饺子”: 大批量建造并服役了055型万吨级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等主战装备,其技术先进性和建造速度令世界瞩目。战略核潜艇与攻击核潜艇更新换代,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基石。 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走向深远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海洋最深处进行探测和作业的能力。 · 大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 设计建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关键备。 “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强大的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为造船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和能源需求,以及对海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中国船舶事业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它不仅是“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维护海洋权益决心的集中体现。未来,中国船舶事业必将朝着更高技术、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持续迈进,为全球航运业和海洋开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