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1
你的人生遥控器,正在被谁偷走? 操控,往往披着关心的外衣,让你心甘情愿交出人生的遥控器。这是我读完黄启团的《谁在操控你的选择》悟到的。也让我想起了有些网友的留言: 明明不想加班,却因为同事一句“这个方案只有你能搞定”,默默熬到凌晨三点; 明明想换工作,却被父母哭诉说“我们都是为你好”,只能继续留在不喜欢的岗位; 明明想分手,却因为对方跪地求复合,又陷入无穷无尽的争吵循环…… 这些看似“不得不”的选择背后,可能藏着操控的陷阱。 黄启团用28年咨询经告诉我们: 警惕!这些“温柔陷阱”正在吸干你的能量! 就像一个网友,每天帮同事处理报表,直到对方把整个项目都推给她。当她鼓起勇气拒绝时,同事却在茶水间哭诉:“我一个单亲妈妈,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吗?”这种“卖惨式操控”,让她明明委屈却不敢反抗。 操控的本质,是通过扭曲你的认知来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父母催婚,表面是“关心”,实则可能是害怕邻居议论引起的焦虑;伴侣贬低你,可能是自己缺乏安全感。 想摆脱操控,先要撕掉“好人”标签。 很多人陷入操控,是因为太在意“被喜欢”。黄启团在书中提到NLP的“位置感知法”:当你被同事压榨时,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是不是习惯了用软弱逃避责任?再站到旁观者角度看看:你的妥协真的能换来尊重吗? 比如,一网友每次被老板批评,都会拼命解释。后来她改用“先跟后带”的沟通法:“您说的对,这个数据确实需要优化。不过我发现另一种方法,或许能提高效率30%。”这种既肯定对方又保留自我的方式,让老板开始认真听她说话。 真正的自由,从“课题分离”开始 阿德勒说:“人生的烦恼,都来自干涉他人的课题。”当你把父母的期待、同事的评价当作自己的课题,就会陷入无穷的内耗。 要学会区分“谁的课题”,是“别人的事”,还是“自己的事”,强化边界感。比如父母催婚时,你可以说:“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但我的幸福由我自己决定。”这种边界感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黄启团在《谁在操控你的选择》这本书中说:“操控的反面不是对抗,而是清醒。”当你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审视关系,就会发现那些让你痛苦的“不得不”,其实都是可以重新选择的。那些困住你的“遥控器”,从来都握在自己手里。 —————————————— 我是春泥,春泥读书,为你读书。 #读书#好书推荐##心理学 #好书分享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