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2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这片另类的“习字甲骨”直接揭开了商朝的教育密码 没想到这片小小的甲骨竟然承载着我国汉字教育起源的重大秘密,由于其非常难得且颠覆了人们认知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了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由于这种甲骨发现的数量极少,从而使它成为了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之十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习字甲骨”。 这件深埋入地下三千余年的珍贵国宝,在数以万计的甲骨中,因其特殊性虽静默无声却价值连城,它上面的文字不是我们常见的庄重卜辞,而是略显稚拙的练习刻痕。这件在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习字甲骨,被学者们称为是一把打开商代教育秘密的钥匙。 最早发现这类甲骨的是郭沫若先生,当时他在整理殷墟的甲骨时,目光被一块特殊的骨板所吸引:在比较工整的文字旁,还歪歪斜斜的刻着几个相同的文字,偶有一二字突显工整。他在《殷契粹编》的序言中激动地写道:“此乃是殷人教子弟刻辞之铁证——工整者为师刻,稚拙者为学生所刻习,突显工整的字是师傅亲自手握着徒弟的手所刻”,这一观点直接颠覆了学界的认知。此前这类刻痕凌乱的骨片常被视为毫无价值的“废片”。郭沫若的发现揭示了它的真实身份是商代贞人的“练习本”。贞人是商朝掌管占卜事务的专业神职人员。 这类珍贵的文物主要是用废弃的牛肩胛骨制成,这件习字甲骨长约8cm,宽5cm,重仅有40克,其尺寸虽小,却承载着汉字教育起源的重大秘密。 仔细观察这片甲骨,表面布满重复的刻痕:上面王.贞.雨.吉等字反复的出现。这些并非是随机选择,而是占卜最核心的术语——相当于商代贞人的“基础词汇表”。 通过碳十四的测年,确定其年代属于约公元前1250年的商王武丁时期,当时正值甲骨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片甲骨最颠覆人们认知的秘密在于,它直接证明了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系统化的文字传承体系。 《礼记》中曾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的贞人作为沟通天地的使者,需要具备两项核心的技能:一是要有主持占卜仪式的能力,二是必须具备能在甲骨上工整刻辞的神圣技艺。而掌握这两项技能绝非易事。研究表明,贞人的学徒需经历三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在陶片和石板上练习基本的笔画,第二阶段是在骨甲的废料上摹刻范本,如这件习字甲骨就属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参与正式卜辞的次要部分刻写。 #甲骨文 #历史文物 #国宝 #考古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9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29: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9: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