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2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4
黄陂县滠水河改道纪事。年轻一代的伢们可能不晓得,黄陂的滠水河曾是悬在百姓心头的“忧患河”?上世纪60、70年代,它河道逼仄、水患频发,每到6、7月份汛期,县南百姓便在洪水中“抢收成、保家园”,泥泞的堤岸上,写满了岁月的沉重。 1977年。时任黄陂县委书记的李玉山站在决堤处,望着泡在水里的农田说:“治不好黄陂滠水,我们就对不住列片土地!”一声号角,23个民兵团、13.48万黄陂男女老少扛着锄头扁担上了堤——没有机械,就用竹筐挑土;没有灯光,就着马灯夜战。844万立方土方、25.32万立方石方,全靠双肩堆成堤,双手挖成河。 工地上,红旗卷着号子飞。17岁的姑娘伢打着赤脚踩实堤基,退伍老兵跪在泥里校准坡度,广播里每天喊着“责任到团、永久追责”。曾有个民兵团因堤身误差半寸被全线返工,老团长抹着汗说:“返工是痛,但大水来了更痛!” 1978年春,新河道劈开荒滩,滠水终于驯服地流向长江。当第一缕春风吹过155万亩旱涝保收的良田,人们才发现,肩上的血泡已凝成勋章——7000亩新耕地冒出嫩芽,8000亩钉螺滩变成粮仓,那些在泥水里滚过的日夜,都成了刻进河床的诗行。 如今漫步堤岸,河水波光里映着高楼倒影。但别忘了,脚下的每粒沙土都藏着故事:是姆妈把粑塞进孩子书包的温度,是爸爸裹着草绳在寒夜巡堤的身影,是整整一个时代弯下腰、挺起背,把“不可能”踩成通途的倔强。 这不是一条河的改道,是13万人用青春写就的“人定胜天”。那些在汗水中闪光的日子,永远值得被岁月铭记。 (讲述人:王先生 73岁 黄陂前川人,退休教师) #滠水河记忆 #黄陂#黄陂生活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1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