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05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第15集 二十四节气 霜降 秋的终章,冬的序曲 你知道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吗? 不知不觉间,霜降到了,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了。其实霜降这个节气呀,和降霜无关,它的意思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气温骤降,昼夜温差特别大,是一年中白天和晚上温度差最大的时候。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秋收基本进入尾声。南方却是“三秋”的大忙季节。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凶猛的豺狼开始频繁捕猎,将猎物整齐排列,仿佛在进行一场“祭祀”,为漫长的冬天储备食粮;二候草木黄落,寒风掠过,翠绿的树叶被染成金黄、橙红,而后随风飘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桠,静默地等待春天;三候蜇虫咸俯,土里的昆虫纷纷钻进洞穴,蜷缩起身体,在黑暗中沉沉睡去,以冬眠的方式抵御严寒。 霜降的习俗,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情与智慧。 饮酒赏菊,登高远眺。吃柿子、萝卜、秋梨,实在是太多了。 关于吃柿子的习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经常吃不饱饭,四处讨饭。有一年霜降,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兴奋极了,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时节,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当年正是这棵柿子树救了自己。他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个故事传开后,霜降吃柿子的习俗就慢慢形成了。 霜降,是秋天的压轴戏,也是冬天的序幕。它既有霜染万物的清冷之美,也有烟火气十足的温暖之味,在时节的更迭中,将深秋的诗意与温情,一一沉淀。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暮色凝霜寒露降, 菊繁柿赤草微黄。 芦花漫舞残荷立, 云淡天高雁字长。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标志着冬季的临近。2025年霜降时间为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三。这一节气具有以下特点: 自然特征 霜降并非"天降白霜",而是地面水汽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此时黄河流域已现初霜,草木黄落、蛰虫冬眠,呈现"千林扫作一番黄"的萧瑟景象。但南方仍处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秋色正当时。 传统习俗 赏菊品柿:菊花盛开时民间举办菊花会,柿子成熟后有"霜降吃柿子,寒冬不流涕"的养生谚语 登高望远:秋高气爽时登高望远,既锻炼身体又寄托情思 农事收尾:北方完成秋收扫尾,南方进入"三秋"大忙,需及时收割晚稻、播种冬小麦 养生要点 此时需"平补"养生,宜食柿子、萝卜、山药等健脾润燥食物,忌过度秋冻。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强调此时进补的重要性。运动宜选太极、慢跑等温和方式,注意足部保暖。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一首精致的节气诗,把节气的清冷与生机融得特别好,它如同一个镜头,精准地捕捉了霜降时节的典型物候与景象,画面感极强,一眼就能让人想起深秋的模样,在工整的绘景中,蕴含着对时节流转的静观与深思。"菊繁柿赤"契合霜降物候特征,"云淡天高"呼应秋高气爽的气候特点,"雁字长"则暗合候鸟南迁的自然现象。整首诗生动展现了霜降时节草木摇落、天地澄明的深秋意境。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自然奇观 #热点 #节气
00:00 / 06: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