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1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传承甘肃社火,点亮民俗之光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甘肃社火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演绎着千年的风土人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黄土地上的艺术瑰宝,更是甘肃人民心中割舍不下的精神寄托。 社火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先民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在岁月长河中,它不断融合民间艺术、传说故事,逐渐发展成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为一体的盛大民俗表演。每逢春节,甘肃各地的社火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高跷表演者步伐矫健,如履平地;舞龙舞狮活灵活现,气势磅礴;铁芯子上的孩童宛如仙子下凡,令人称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肃社火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许多精彩的社火表演形式濒临失传。但我们不能让这古老的民俗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消逝。 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走进社区、学校,开展社火文化讲座与培训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社火、热爱社火,激发他们传承社火的热情。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记录和传播社火表演的精彩瞬间,扩大社火的影响力。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社火传承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扶持,保护社火艺人,为社火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 甘肃社火,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甘肃社火,让这古老的民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甘肃社火 #乡村振兴 #甘肃社火民俗文化#蒋家营社火 #非遗文化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2
#中国社火看西北 #甘肃社火 #甘肃社火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让各地非遗火起来 #社火闹元宵 甘肃社火是甘肃农耕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是关于甘肃社火的详细介绍: 起源与含义:社火起源于祭祀,是社祭的演变形式,有祝福之意,“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甘肃有祭火习俗,人们乔迁时,第一桩大事就是“进水火”,并有专门仪式。它由最初农耕文明中因自然崇拜而进行的祭祀活动,逐渐简化,成为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演艺活动,延续数千年。 表演时间与准备:社火活动通常在农历腊月进行,期间需要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等,参与者还要演习“武艺”、练唱曲调。农村里的能工巧匠会各尽所能为社火准备道具与模型。 表演形式: 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 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种类:主要有步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旱船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重要元素: 脸谱:是社火灵在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社火艺人根据人物不同秉性品格彩绘出各种脸谱,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舞狮:是社火中的“重头戏”,表演者套着“狮子”服饰,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锣鼓声中,或奔、或扑、或跃,犹如雄狮一般,极富阳刚之气。 春官:社火中的首官,人选要求高,一般是家族大、德高望重、辈分高的人。春官穿袍挂须,手执羽扇,是说春祝吉的角色。例如在社火队走家串户时,春官会说诗祝福。 “害婆娘”:社火中的丑角,类似彩旦,奇丑无比,耳垂吊着红辣椒,用夸张、滑稽的大幅度动作扭来扭去。由男人扮演,一手拿神刀,一手拿棒棰,都是避邪之物,手拿扫帚一扫,把过去一年的晦秽、灾病都扫净了,男女老少都愿意让其扫一扫,以求大吉大利。 地域特色:甘肃各地的社火表演形式基本相同,但各县区又有不同,各有千秋。例如省会兰州,社火阵仗庞大,队伍很长,太平鼓舞富有魅力,一登场就令人侧目;而酒泉的“赶驴”(驴社火),是带有一定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的古老民间社火舞蹈剧,自始至终有浓厚的哑剧元素,以表演的热烈欢快、生动曲折、滑稽幽默而引人入胜,其表演的是一段完整的乡村婚姻生活,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临场发挥性。 甘肃社火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传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甘肃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对美
00:00 / 0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