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4月前
#原创 #为你读诗#情感#白若抒情诗#燕阳天诵读@唯美@伤感@浪漫@多情@神秘@白若的配音诗 @白若现代诗 《拉萨、夏日行》||白若 晨光,从拉萨河升起,暮色,在布达拉宫垂落 一个白昼,一个长夜 如同我们,一路又一路的,在夏日里追赶 朝圣者的远方 圣地,正由我的眼睛深处,上升 我迎着格桑花去时,你捧着酥油灯走来 漫长的轮回,在此相遇 经幡歌唱着不朽的生命,和虚无如梦的宿命 为何让我在这一刻的风中,只愿为你祈祷 若我能变成风的形状 白天,人们驱赶马匹、牛羊在无边狂野 干渴的天地同河流,于此相望 穹顶空无一物 为何却让你以神的悲悯,降下甘霖 暗夜,自大地之远尽现黑色羽衣 星光静美,点缀天际 我乘着马儿来,驮回一片圣洁的月光 留在原地的河流,那是更深的孤独 铜铃轻摇,桑烟萦绕 在檀木匣中安睡的是千年的佛珠 木匣里太幽暗,太寂灭,太圆满 像拉萨的土地一样,也太空旷 空旷中,我听到梵唱仿佛是时间之神的叹息 黑牦牛般的云朵 从雪山奔向河谷 拉萨只赠与我一种神圣的空无一念 却又让我看见灵魂的光 心灵种下青稞的人,从四方而来 跪礼,在玛尼堆前 上面是哲蚌寺信仰的天空,那里空无一字 为何又用雪峰为我加冕 黑颈鹤,一如檀香灰,等待着又一个新的雨季 神秘、幽情的爱人,请收下 这卷用月光誊写出来的贝叶经 在今夜拉萨的街头啊!每一线光影 都似藏着这片净土上一场未曾醒来的梦 2025年6月20日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欣赏古诗。这是寇准被贬谪时写的组诗四首中的第三首(秋)。这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诗中以秋天的河畔景色,抒发独倚高槛时的愁绪与怅惆。 诗意: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的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诗的前两句通过“阔”“渺茫”“樯稀”等词,描绘出黄河的恢宏与寂寥。河面宽阔,船只稀少,烟波浩渺,给人一种空旷、渺茫的感觉,自然让诗人生发“思何长”的感慨。后两句则聚焦于远处的秋山,夕阳斜照,半山沐浴在余晖中,画面宁静而壮美,与前两句的寂寥意境形成对比,营造出深沉的意境。 诗人虽未直接言愁,但“思何长”“萧萧”等词透露出诗人的忧思。被贬谪的经历使他心中充满惆怅,然而,作为刚毅的政治家,他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注意力转向自然,以景抒怀,一洗悲酸之态,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与克制,体现了一代名相复杂而坚韧的内心世界。 诗以景衬情,通过黄河的壮阔、秋山的北美,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壮志未酬的感慨。全诗没有直言贬谪之苦,却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暗示,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体现了宋诗含蓄委婉的特点。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寇准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寄情山水的豁达胸怀。 #每天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懷樸廬6天前
《麦秀》与《黍离》:历史兴衰之叹的滥觞 《诗经·王风·黍离》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触景生情式怀古诗,其开创了以个人感遇寄托家国兴亡的抒情传统。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毛诗序》有明确记载:"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当他行至丰镐旧地,目睹昔日庄严肃穆的宗庙宫阙已沦为黍稷丛生的废墟,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强烈反差,使他的感伤超越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它不仅描写黍稷的繁茂,更追忆周人祖先后稷以农兴业的辉煌过往,而作为繁茂的农作物,此刻却成为西周王朝覆灭的见证。这种自然物象的繁盛与旧都遗迹的错位,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反讽。诗人"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彷徨姿态,既是对故土的留恋,更是对精神家园失落的迷茫。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反复咏叹,则生动展现了一个觉者在时代巨变中的孤独处境。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苗—穗—实"的生长过程与"摇摇—如醉—如噎"的情感递进,在时间的流动中强化了这份挥之不去的忧思。 这种以物象寄托兴亡之感的创作范式,其实早在商周之际就已出现。《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朝遗老箕子朝周时经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乃作《麦秀歌》。虽然全诗仅存"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四句,但已完整呈现了怀古诗的核心要素:特定人物(前朝遗老)、特殊场景(故国废墟)、典型意象(茂盛庄稼)以及深沉的历史反思。箕子选择"麦秀""禾黍"这些充满生机的自然意象来衬托宫室倾颓的死寂,与《黍离》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而"彼狡僮兮"的指斥,较《黍离》"此何人哉"的叩问更为直白,体现了面对历史悲剧时的问责意识。 这一发轫于《麦秀》《黍离》触景生情式怀古的抒情传统,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持续而丰富的回应。魏晋时期,随着王朝更迭的加剧,文人墨客常在诗作中化用黍离意象。如曹植《情诗》中的"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就将个人感遇与历史兴亡紧密结合。至唐代,这一传统更是在多位诗人的创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巧妙运用燕子这一微小物象,折射出豪门世族的盛衰变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以春日草木的繁茂反衬战乱后的荒凉,与"彼黍离离"的意象遥相呼应。#诗经 #怀古诗 #麦秀 #黍离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