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这位,他念中学时就被各种学校连续开除了三次。然后这位“失学少年”,索性就去了北平,读了半年的预科学校,就考上了北大的物理系。念了一年后,他又考进了清华的政治系。他叫张甲洲,出生于1907年,黑龙江巴彦县一个地主家庭,张甲洲在清华呆了一阵后,又退学了,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从学校离开时,他对东北籍的同学说,我要打回老家去,一起走啊。后来跟随着他一起返回家乡,去和小鬼子玩命的人中,有一个名叫于久公的同学,就是靠着计算太阳的角度,脑补出自己所在的经纬度,最终从庆安秘密监狱,成功越狱的那位。跟张甲洲回东北时,于九公改名为于天放。1932年,张甲洲带着于天放和另外四名同学,就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组建了巴彦游击队,统领四方英杰,转战于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溪等地。这群绝世天才,志气百出,神出鬼没,英勇无敌,给日本侵略军以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张照片就是巴彦游击队的指挥员们唯一的一张合影,后排正中间的这位,正是张甲洲。照片前排右数第三位,就是于天放。而坐在于天放的身边,看起来如同少年的这位英雄,当时的化名是李育才。他就是后来与杨靖宇将军齐名,有南杨北赵之称的赵尚志将军。所以说,这支游击队的底蕴有多强,不言而喻。再后来,巴彦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出任师长,赵尚志任政委。1937年的8月28日,张甲洲在转移的途中,与包围他的敌人展开了血战,身中数枪,誓死不降,直至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他死后,日寇将他的遗体毁坟验证。牺牲的那年,他才30岁。 当年,张甲洲念中学时被开除的那三次,全都是因为他参加救国运动,导致自己被当局针对,甚至还被扔进了监狱。但是这位天纵之才,却没有一刻放弃自己的理想,可以说他生命中的每一秒,都是对这片热土极致深沉的爱。在如今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它就是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1965年富锦县委为其立碑纪念,称其为“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黑龙江双鸭山#退役女兵#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正能量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