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清音乌镇 梆腔永续 当乌镇戏剧节的晨雾还未散尽,一阵高亢激越的梆子声便穿透水乡的石桥与黛瓦,将北方山野的苍劲与南方水乡的温婉奇妙交融。这声音来自千里之外的山东章丘石匣村,是流传三百余年的章丘梆子,正以最原始的鲜活姿态,在国际戏剧舞台上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山村石匣的土戏台,到明水古城的三味戏楼,再到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巡游,这门古老非遗的每一步跨越,都藏着几代艺人的坚守,也映照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 章丘梆子的根,深扎在石匣村的黑土里。这座坐落于章丘南部山区的村落,曾是梆子戏的“窝子”,农闲时的晒谷场、村口的老槐树下,都是艺人与村民的“天然戏台”。老艺人们总说,“梆子响,庄稼长”,这唱腔里藏着当地人的生活底色——高亢处如开山凿石,婉转时似山泉流水,唱的是《杨家将》的忠义,演的是《岳飞传》的豪情,连村民田间地头的吆喝,都带着几分梆子腔的韵律。“进了石匣庄,户户梆子腔”这就是在多少年以前,石匣村的写照。可就在十几年前,这门技艺险些随老艺人的离去而沉寂,年轻人外出务工,戏服在箱底褪色,鼓板蒙尘,能完整唱完一出戏的,只剩村里部分年过七旬的老艺人。 真正让章丘梆子“走出去”的是乌镇国际戏剧节。这支来自山村的剧团带着精心编排的剧目,站上了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巡游舞台。俊美的扮相,高亢的唱腔,引得沿途游客纷纷驻足,举起手机记录这独特的“中国声音”。一位来自法国的戏剧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声音里有力量,有故事,像中国的歌剧。” 乌镇之行,让章丘梆子收获的不仅是关注,更是对非遗传承的新思考。以前总觉得老梆子只能在村里唱,到了乌镇才发现,好的传统文化是不分地域、不分语言的。 从石匣村的土戏台到乌镇的国际舞台,章丘梆子的每一步,都印证着“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传承”。我们希望让这门从山村吼出来的“老梆腔”,能唱得更远、更响。把章丘梆子唱到北京,唱到国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中国有这么好听的戏。” 水乡的雾气会散,戏剧节的帷幕会落,但章丘梆子的唱腔不会停。那声从石匣大山深处吼出的梆子响,早已不是简单的曲调,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看见,当传统文化遇上年轻的心,当山野清音撞上国际舞台,便能绽放出穿越时空的魅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扶摇直上,生生不息。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92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